曾几何时,自行车是一个殷实家庭的象征;曾几何时,长安街上的自行车如同潮水一般在一个个红绿灯之间涌动……然而随着机动车的增多,公交地铁的发展,自行车渐渐被边缘化。2009年随着北京市机动车总量突破400万辆,“低碳、绿色出行”的主张开始呼之欲出,差点儿被遗忘的自行车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过往
与缝纫机手表齐名“三大件”
1月23日上午,天气晴朗。老周习惯性地推出了锁在车棚里的“永久”牌自行车,蹬着踏板,上路。
这是老周的第四辆自行车,车如其名,它跟腿似的,永久地长在了老周身上,10多年来一直没有换过。不论去哪儿,无论路途长短,他都骑着它,一路同行。只是,与他当年同骑自行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少,物是人非。
老周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说起自行车的过去,他如数家珍。
1961年,7岁的老周开始学骑自行车,并且拥有了人生的第一辆自行车,“那种大轱辘的,24式的,很破旧,锈迹斑斑”。现在看来,那是一辆破败不堪的自行车,但在当年却着实风光了一把。老周每天都骑着上下学,因车后座能载人,总能吸引好多小伙伴搭车。
老周说,在计划经济时代,自行车是短缺产品,主要有“飞鸽、永久、凤凰”三大品牌,一个家庭能够拥有一辆自行车,那是一件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自行车一度与缝纫机、手表齐名统称家庭“三大件”。
-发展
每户至少有两辆自行车
在自行车的年代,大街上几乎没有小轿车,马路上奔跑的基本都是自行车。而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上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自行车迅猛发展,数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
老周也说,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当时刮起一股自行车旋风。每个家庭,都以拥有一辆自行车为目标。“像现在结婚要组奔驰、宝马的豪华车队,那时候谁家结婚,能够组一个5辆自行车以上的自行车队迎娶新娘,也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
1963年,老周拥有了第二辆自行车。“这次是一辆崭新的自行车,156元。”老周回忆说,当时还需要用票证才能买上,相当于当时普通家庭5个月的收入,“着实心疼了一把”。
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末,自行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物件,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两辆,自行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交通工具。“街坊邻居的,谁家遇上急事,相互间借个自行车用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难开口。”
老周的家里也是一样,只要是上班、上学的,每天都骑着自行车来来去去。
-高峰
每天六成市民选择自行车
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原副局长段里仁教授有着北京自行车发展的完整数据。
“北京自行车拥有量增长率有三个峰值,分别是1981年、1985年和1988年。”段里仁介绍,1981年全市自行车突破150万辆;1985年达到280万辆,比上一年猛增8万辆;而1989年自行车数量已经突破了400万辆。
“到80年代中后期,骑自行车已经不再是什么风光的事情了。”老周说,每天上下班要骑一个多小时,到冬天的时候,戴再厚的手套都觉得手冷。80年代的长安街上,遇到早晚上下班时,自行车就像潮水一样,从一个交通灯涌向另一个交通灯。
根据数据统计,在1986年,自行车出行比例达到60%的峰值,每天有六成的市民出行都是依靠自行车完成的。
“大家为什么都选择骑自行车呢?”老周认为,一方面是当时的公交车和地铁线很少,早上上班赶时间不愿意换乘、等车耽误事,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大家都不富裕,如果坐公交和地铁,一个家庭一个月要多支出10多块钱,相对当时的收入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