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虎 | 走进焉耆:丝路明珠的千年回响
来源: 长城网  赵志虎
2025-05-25 20:05:15
分享:

  初见“焉耆”二字,是在西行新疆探亲的列车上。站台上“焉耆站”三个大字突兀地闯入眼帘,不禁有些好奇,查了资料才知道,它读作“yān qí”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为古丝绸之路交通要道,是唐代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承载着逾2000年的文明密码,那一刻,敬仰之情如塔里木河的晨雾般悄然漫上心头。

  幸得探亲地和焉耆相距不过二十多公里,车程仅需半小时。恰逢周末,我便兴冲冲驱车前往,车轮碾过戈壁滩的碎石,两侧的胡杨林在风中沙沙作响。这座隶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小城,作为河北的对口援建单位,对河北游客格外友好——持身份证即可免费游览境内所有景区,这份暖意让我对这片土地更生亲近。

  昨夜,暮色四合,我在客栈挑灯夜读《汉书·西域传》。原来“焉耆”之名源于古焉耆国,又称乌夷,当地人至今仍读作“焉吉”。

  骠骑将军霍去病曾带着数万铁骑出陇西,过焉耆,斩杀胡虏;班超的战旗曾在焉耆的城头上猎猎作响,这位在西域久负盛名的定远侯,如同一头迅猛的雄狮,大破北匈奴,令龟兹、姑墨、温宿等国俯首称臣。左宗棠的湘军、林则徐的戍边足迹,更为这片土地烙下民族脊梁的印记。指尖抚过泛黄的书页,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塔里木盆地深处激荡。

  清晨,晨曦微露,我们叩响了七个星佛寺遗址的门环。晋代的晨钟暮鼓已经湮灭,唯有断壁残垣在大漠风沙下静默。佛塔基座上斑驳的壁画残片,似在诉说往昔“千僧云集”的盛景。遥想法显与玄奘两位高僧,历经千辛万苦,到达此处,译经讲法,袈裟拂过的土地如今荒草萋萋。站在遗址中央,恍如置身于时光碎片中,微若草芥的我们,正在与千年文明深情对视。

  开都河畔邂逅,充满了奇幻色彩。这条被称为“流沙河”流沙河的母亲河,在《西游记》中化作沙僧府邸,作“流沙河”的母亲河,在《西游记》中化作沙僧的栖身之所。凭栏远眺,天山雪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恰似神话里的蓬莱仙岛。河水汤汤,昔日“八百流沙”的凶险已化作今日的温柔,滋养着两岸的葡萄园与棉田。夕阳西下时,河面上跃动的金鳞,仿佛是沙僧项下的骷髅项链在闪光。

  夜幕降临时,美食的烟火气唤醒了古城。“辣皮子”的辛香在街巷弥漫,红油凉皮的“灵魂汁子”辣得人舌尖发麻却欲罢不能。茶缸肉在炭火上咕嘟作响,手抓饭油亮的米粒间藏着杏干的甜蜜。最难忘那碗揪片子,西红柿的酸甜裹着土豆的绵密,面皮在齿间弹跳,吃得人额头沁出细汗。六元一份的凉皮、五元一串的红柳烤肉,摊主们操着新疆普通话吆喝,长队如龙的食客里,既有戴花帽的维吾尔族老汉,也有穿汉服的年轻姑娘。

  站在现代化的高铁站台上,“绿巨人”复兴号正穿越天山隧道。这座拥有“丝路古国”“红酒之都”等五张名片的小城,正以新的姿态续写传奇。千年商道上的驼铃,已化作高铁的轰鸣;古佛寺的香火,演变为文化遗产的守望。焉耆,这座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正以包容的姿态,向世界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

关键词
文苑 明珠
责任编辑:马书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