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 更多
  • 陈文晋;孔庆全;赵存虎;贺小勇;田晓燕;席先梅
    鹰嘴豆是世界上第三重要的豆类作物,营养价值丰富。文章从鹰嘴豆的概念、分布范围、...
    2019, 47 (2): 119-123
    摘要( 1774 )   PDF (980KB) (2134
     
  • 2025年 第5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2-20
    上一期   
    • 作物栽培·种质资源
      耕作方式对褐土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及谷子产量的影响
      郭甯, 高日平, 龙步菊, 蔡琳琳, 杨荣到, 高宇, 高宏艳, 赵沛义, 潘志华, 杜二小
      2025, 53(1):  1-9.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01
      【目的】探究耕作方式优化对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褐土土壤物理性质及谷子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传统浅耕30 cm(CK)作为对照,设置深耕机翻耕50 cm(SF)、深松机松耕50 cm(SS)、深松机松耕50 cm后旋耕机旋耕30 cm(SSX)、深耕机翻耕50 cm后旋耕机旋耕30 cm(SFX)4种处理,对比分析不同生育期不同处理对0~100 cm褐土层的土壤硬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以及谷子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方式均改善了土壤结构,在0~10、10~20、20~40、40~60、60~80 cm土层,SS、SSX、SFX、SF处理的土壤容重较CK分别显著减小了0.16%~2.26%、4.63%~6.24%、3.81%~5.88%和1.08%~3.95%(P<0.05);在0~100 cm土层中均以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最高,各处理在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含水率均为SSX>SFX>SF>SS>CK,其中,SSX处理的土壤含水率较CK增加了4.81%~9.90%。在谷子农艺性状和产量方面,SSX、SFX处理的穗粗、穗长、穗重、千粒重较CK分别显著提高11.67%、9.28%、8.25%、10.98%和9.63%、7.70%、6.04%、8.63%(P<0.05);SSX处理谷子产量较CK提升最显著,为7.65%(P<0.05);各生育期谷子耗水量均表现为CK>SS>SF>SFX>SSX,SSX处理的谷子耗水量为893.60 mm;4种处理下,谷子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所提高,以SSX处理效果最佳,较CK提高了8.14%。【结论】耕作方式优化可明显改善土壤结构、提升耕层土壤水分、增加谷子产量,尤以深松机松耕50 cm后旋耕机旋耕30 cm处理效果最佳,是缓解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褐土土壤障碍、保证谷子稳产增产的较优模式。
      摘要 ( 66 )   PDF (959KB) ( 29 )  
      作物栽培·种质资源
      河西走廊西部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申晓花, 牛天文, 赵淏楠, 李文君, 侯梁宇
      2025, 53(1):  10-16.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02
      【目的】提高玉米收获质量,推广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在河西走廊西部的应用。【方法】2023年在甘肃省酒泉市下河清农场设置10组不同玉米品种的大田试验,采用同一台机械收获,收获后进行取样并测定籽粒含水率、籽粒破碎率、杂质率、田间损失率等粒收质量指标。【结果】各参试品种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均值为26.25%,变幅为17.80%~33.10%;籽粒破碎率均值为8.13%,变幅为2.96%~19.80%;杂质率均值为0.86%,变幅为0.02%~3.26%;田间损失率均值为3.58%,变幅为3.51%~3.64%。籽粒破碎率与籽粒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拟合方程为y=-0.466 1e0.100 2xR2=0.405 7),当籽粒含水率为17.10%时,籽粒破碎率最低;杂质率与籽粒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拟合方程为y=0.001 5e0.217 7xR2=0.454 7),当籽粒含水率为16.40%时,杂质率最低;田间损失率与籽粒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拟合方程为y=1E-06x4-0.000 3x3+0.015 3x2-0.324 0x+5.928 2(R2=0.299 2),当籽粒含水率为20.20%时,田间损失率最低。【结论】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偏高是影响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选择适宜品种、科学安排收获时间可以提高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玉米机械粒收质量。
      摘要 ( 42 )   PDF (683KB) ( 9 )  
      作物栽培·种质资源
      棉花花生间作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李宗宸, 位守燃, 丁晓燕, 张伟
      2025, 53(1):  17-23.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03
      【目的】探究新疆石河子市棉花花生间作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棉花单作、花生单作、棉花花生间作3种种植模式,于2023年6月11日—8月9日取样并测定作物株高、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0~20、20~40 cm土层作物根系密度(RLD)值,9月上旬测定产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及土地当量比(LER)的影响。【结果】6月11日—8月9日,间作棉花株高较单作提高7.61%~15.90%,间作花生株高较单作提高4.32%~41.86%;6月30日和7月9日间作棉花SPAD值较单作分别显著增加23.06%和8.90%(P<0.05),6月30日、7月9日和7月20日单作花生SPAD值分别较间作显著增加13.88%、8.13%和15.64%(P<0.05)。0~20 cm土层下,6月30日间作棉花RLD值较单作显著提高34.82%(P<0.05),6月30日、7月9日和7月20日间作花生RLD值较单作分别显著提高29.21%、42.97%和30.76%(P<0.05);20~40 cm土层下,6月30日和7月20日间作棉花RLD值较单作分别显著提高37.58%和57.43%(P<0.05),6月11日、6月30日、7月9日和8月9日单作花生RLD值分别较间作显著提高47.25%、45.18%、22.22%和30.95%(P<0.05)。由于两种作物对光照的竞争以及资源和种植环境受限,单作棉花产量较间作高24.36%,单作花生产量较间作高13.64%;棉花花生间作LER为1.62。【结论】间作可以提高新疆石河子市棉花和花生的株高以及间作前期棉花的SPAD值,虽然产量低于单作,但仍具有间作优势。
      摘要 ( 48 )   PDF (779KB) ( 17 )  
      作物栽培·种质资源
      豫西优质谷子品种适应性及综合评价
      王成, 刘梦珂, 仝胜利, 郭浩杰, 杨馥熔, 杜冰, 周佳敏, 张富厚, 孟超敏
      2025, 53(1):  24-37.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04
      【目的】筛选适宜河南省西部地区(豫西)推广种植的优质高产谷子品种,为当地谷子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29份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连续4年(2019—2022年)在豫西不同地点(伊川县、洛宁县、洛龙区、汝阳县)开展品种筛选试验,对参试品种的8个农艺性状、6个营养品质指标、产量进行测定;通过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相关性状指标进行排序。【结果】在4年多点试验中,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的是长农35、济糯米2号、中谷2、豫谷35、豫谷31、东昌金谷、冀谷39、豫谷18;产量及营养品质指标表现较好的是济谷20、豫谷36、济谷17、天粟1号、晋谷21、长生13。2019年伊川县产量最高,为5 162.01 kg/hm2。粗纤维含量与株高和粗灰分含量、茎粗与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株高与穗粗,粗纤维含量与茎粗、穗粗、单穗重、含水量,碳水化合物含量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聚类分析将参试品种分为5个类群;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2.577%;综合评价中得分前5的谷子品种为济谷17、济糯米2号、冀谷38、冀谷37和济谷20。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与谷子品质关系最密切的指标依次为叶宽(0.806 9)、叶长(0.803 7)、粗蛋白含量(0.803 6)、粗脂肪含量(0.801 4)、穗长(0.800 7)。【结论】济谷17、济糯米2号、冀谷38、冀谷37和济谷20综合表现较好、适应性较强、营养品质较高,是较为适宜豫西种植的谷子品种。
      摘要 ( 47 )   PDF (1097KB) ( 6 )  
      作物栽培·种质资源
      基于不同统计模型和方法评价青贮玉米品种稳定性
      魏翠霞, 李锐, 文刚, 郭威, 冯傲智, 苟才明
      2025, 53(1):  38-47.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05
      【目的】客观评价青贮玉米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为青贮玉米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hukla模型、Eberhart-Russell模型、AMMI模型以及RSD法,2022年于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绵阳市等9个不同生态环境对9个青贮玉米品种(成单623、凉2020、成青3211、川单2110、乐1999、成单768、绵单968、南W3465、雅玉青贮8号)的生物干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凉2020、成单623生物干重较高,分别为17 007.75 、16 664.55 kg/hm2,较雅玉青贮8号(CK)分别增产11.39%、9.14%;G×E互作Shukla方差较小,为5 332.98、2 520.75;RSD值较小,RSDG2=0.130 1、RSDG1=0.114 5;反应参数均小于1,bG1=0.919 1、bG2=0.951 9;稳定性参数S2di与试验误差差异不显著(P>0.05);稳定性参数Di值低,DG1=7.39、DG2=10.12。由各试验点环境指数可知,达州试验点最高,IE9=275.96;其次为南充点,IE4=253.76,对品种表现最为有利;巴中试验点鉴别力最强,DE5为17.74,雅安试验点鉴别力最弱,DE9为1.84。【结论】凉2020和成单623是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青贮玉米品种,可推广应用。巴中试验点适合选择高产、稳产的青贮玉米品种;雅安试验点鉴别力较弱,不适于选择优质青贮玉米品种。
      摘要 ( 57 )   PDF (892KB) ( 48 )  
      土壤肥料·生理生化
      陕西黄土旱作区肥料配施对土壤养分和谷子产量形成的影响
      刘钦慧, 周天游, 杨双双, 刘瑜, 魏丽超, 王志豪, 王小林
      2025, 53(1):  48-56.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06
      【目的】探究陕西黄土旱作区不同肥料配施对土壤养分、谷子光合生理指标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以谷子品种长生0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N 45 kg/hm2(CK)、N 60 kg/hm2+P2O5 30 kg/hm2(G1)、N 90 kg/hm2+P2O5 45 kg/hm2(G2)、N 60 kg/hm2+P2O5 40 kg/hm2+有机肥2 000 kg/hm2(G3)、N 60 kg/hm2+P2O5 40 kg/hm2+微生物菌肥5 kg/hm2(G4)5个肥料配施处理开展田间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土壤养分以及谷子根系形态、谷子光合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谷子灌浆期,G3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5.67 g/kg),G2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11.93 mg/kg),G4处理土壤速效钾、水解氮含量最高(分别为81.00、20.07 mg/kg);谷子成熟期,G4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6.05 g/kg)、G2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13.47 mg/kg)、G3处理土壤水解氮含量最高(19.40 mg/kg)。与CK相比,各处理均显著改善了谷子的根系长度与根表面积(P<0.05),其中G3处理根系长度和根表面积较CK分别显著增加49.25%、64.28%(P<0.05)。谷子抽穗期,G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CK显著增加42.67%(P<0.05),G1处理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SPAD值较CK分别增加81.00%、57.82%和10.72%;谷子灌浆期,G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CK增加9.81%,G4处理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较CK分别降低19.90%和23.58%,G1处理的SPAD值较CK显著增加22.93%(P<0.05)。G1处理的单穗重、穗长、穗粒重较CK增加43.26%、7.76%、57.33%;G2处理的穗粗较CK增加8.61%;G4处理的千粒重较CK显著增加67.84%(P<0.05);G3处理谷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CK分别显著增加123.63%和123.51%(P<0.05),G4处理次之。【结论】在陕西黄土旱作区合理配施氮、磷肥可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结构,调控谷子根系形态发育和功能,提高谷子光合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可以促进谷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增加潜力。
      摘要 ( 48 )   PDF (916KB) ( 9 )  
      土壤肥料·生理生化
      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高其松, 李如欣, 邵靖宜, 刘新坤, 韩惠芳
      2025, 53(1):  57-63.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07
      可溶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SOC)中较为活跃的组分之一,能够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以及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文章概述了DOC的组成和来源、吸附DOC的影响因素,并运用4种方程模型分析旱地、林地、水田以及不同土层对DOC的吸附量结果,通过分析土壤团聚体和土壤黏粒矿物进一步综述了土壤DOC与SOC稳定性关系的相关研究,以期了解土壤固碳潜力,从而为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 ( 45 )   PDF (657KB) ( 49 )  
      土壤肥料·生理生化
      生物菌剂对玉米灌浆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一迪, 叶君, 段思彤, 张向前, 赵子豪, 肖洒, 王伟妮, 李娟, 邢俊, 王宏伟, 张德健
      2025, 53(1):  64-72.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08
      【目的】明确沿黄灌区南岸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生物菌剂对玉米灌浆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玉米品种利禾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施用芽孢杆菌+醋酸菌(A)、芽孢杆菌+酵素菌+放线菌(B)、枯草芽孢杆菌+地衣(C)3类生物菌剂和不施用生物菌剂(CK)4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光响应曲线、光合特性日变化动态及产量。【结果】各处理的植株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均表现为双峰曲线,且达到峰值的时间相同(10:00和14:00),植株蒸腾速率达到峰值的时间为10:00和13:00,峰值大小有一定的差异,各处理玉米穗位叶的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呈“V”字形趋势。不同处理的光响应曲线拟合均达到显著水平,B处理模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为32.90 μmol/(m2·s),较CK、A处理、C处理分别高出12.29%、6.44%、18.01%。施用B处理时,玉米产量最高,为14 299.59 kg/hm2,较其他处理高2.00%~9.01%。【结论】芽孢杆菌+酵素菌+放线菌结合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养分,提高玉米产量,更适宜在沿黄灌区南岸农田施用。
      摘要 ( 46 )   PDF (2186KB) ( 12 )  
      土壤肥料·生理生化
      不同贮藏时间金莲花种子萌发活力研究
      高新磊, 刘利红, 张丽, 王秀艳, 杨艳成, 秦立金, 李楠
      2025, 53(1):  73-82.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09
      【目的】探究贮藏时间、赤霉素浓度和变温条件对金莲花种子萌发活力的影响,为金莲花种子储存和萌发活力条件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在不同浓度赤霉素(100、250、500、800、1 000 mg/L)和变温条件下(15/5、20/10、25/15、25/20、30/20、30/25 ℃)对干藏1年、2年、3年的金莲花种子进行发芽试验,并对不同处理下金莲花种子萌发时间以及不同贮藏时间(25/20 ℃、250 mg/L赤霉素)、不同变温条件和贮藏时间(250 mg/L赤霉素)、不同浓度赤霉素和不同贮藏时间(25/20 ℃)的萌发指标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干藏3年的金莲花种子萌发开始时间和萌发高峰期均较长,但萌发开始的最短时间在干藏3年、2年、1年均有出现(8 d),萌发高峰期的最短时间均出现在干藏1年(10 d)。在25/20 ℃变温条件、250 mg/L赤霉素处理下,干藏3年的金莲花种子日发芽率较低,且明显低于干藏2年和1年。250 mg/L赤霉素处理下,25/20 ℃变温条件干藏2年和1年的金莲花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显著高于干藏3年(P<0.05);25/15 ℃变温条件干藏3年、25/20 ℃变温条件干藏2年、20/10 ℃变温条件干藏1年的金莲花种子发芽率最高(20.87%、62.00%、74.73%),25/15 ℃变温条件干藏3年、25/20 ℃变温条件干藏2年和1年的金莲花种子发芽指数最高(1.26、5.20和5.38)。25/20 ℃变温条件下,250 mg/L赤霉素处理干藏2年和1年的金莲花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显著高于干藏3年(P<0.05),100、250、500 mg/L赤霉素处理干藏3年,250、500、1 000 mg/L赤霉素处理干藏2年,500、800 mg/L赤霉素处理下干藏1年的金莲花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较高。【结论】25/20 ℃变温条件下,250、500 mg/L赤霉素处理更有助于提高干藏3年和2年金莲花种子萌发活力,500、800 mg/L赤霉素处理更有助于提高干藏1年的金莲花种子萌发活力。
      摘要 ( 36 )   PDF (1004KB) ( 6 )  
      植物保护·园艺
      防控向日葵列当微生态制剂在阴山北麓的应用效果研究
      高翔, 高娃, 王琦, 高振江, 张冬梅, 张文兵, 赵晓军, 刘明星, 高文华, 郝向玲
      2025, 53(1):  83-91.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10
      【目的】解决阴山北麓向日葵列当对宿主植物造成的危害,并提供新的向日葵列当综合防治思路和方法。【方法】在阴山北麓向日葵种植区域进行试验,将不同施用方式、不同生长时期滴灌、不同施用剂量的微生态制剂应用于向日葵列当防控,对向日葵株高、茎粗、花盘直径、产量进行调查,分析不同处理向日葵列当的寄生率、寄生强度、寄生程度、高度、枯萎率和鲜重。【结果】与清水对照(D1)相比,播种前基施150 kg/hm2微生态制剂,向日葵产量平均增长83.6%,列当寄生率平均降低10.3%、枯萎率平均提高24.8%、高度平均降低23.9%。与清水对照(Y1)相比,4~6叶期滴灌112.5 L/hm2微生态制剂,向日葵产量平均增加21.4%,列当寄生率平均降低54.3%、枯萎率平均增长43.3%、鲜重平均下降533.0 kg/hm2。【结论】在阴山北麓的向日葵种植过程中,播种前适量基施防控向日葵列当微生态制剂能够显著降低列当寄生率和生长高度、提高列当枯萎率、提升向日葵产量;在向日葵4~6叶期以滴灌方式适量施用微生态制剂,具有防控向日葵列当病害、提高向日葵产量及品质的效果。
      摘要 ( 38 )   PDF (902KB) ( 8 )  
      植物保护·园艺
      农药在植物中的内吸传导行为研究进展
      占如意, 黄欣阳, 刘露瑶, 金慧羚, 孟信刚
      2025, 53(1):  92-99.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11
      农药在植物中的内吸传导是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过程之一。了解农药在植物体的内吸传导行为及其研究方法对于优化农药应用和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植物对农药的吸收、传导、累积和消解过程,并从农药理化性质、分子结构特性、农药助剂及施用方法4个方面总结了农药内吸传导的影响因素,归纳了近年来农药内吸传导的主要研究方法,如残留分析方法、生物测定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荧光示踪法、质谱成像法,旨在为农药内吸传导后续的相关研究及农药的安全合理施用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 ( 47 )   PDF (987KB) ( 20 )  
      植物保护·园艺
      植原体传播、分布及发病症状研究进展
      范博文, 孙平平, 张磊, 郑娜, 李正男
      2025, 53(1):  100-106.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12
      植原体是一类由生物膜包裹、无细胞壁、类似植物病原细菌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其寄主包括植物和昆虫。植原体传播性强、作用范围广,可引起多种植物发生系统性病害,易造成植物生长发育异常甚至死亡。文章概述了植原体的特性、传播途径、分布及发病症状,总结了植原体的防治方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保障农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 ( 47 )   PDF (1189KB) ( 37 )  
      植物保护·园艺
      不同牡丹品种花色测定及花色素成分分析
      刘换换, 李旭洋, 鲍宇凡, 金飒, 胡晶晶, 谢桂华
      2025, 53(1):  107-114.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13
      【目的】研究不同花色素成分对牡丹花色的影响。【方法】选取6个不同品种的牡丹作为试验材料,通过目测、比色卡比对、测色仪测定,对牡丹进行色系分类;测定花瓣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花色苷和类黄酮化合物的含量;采用质谱仪测定样品中花青素和花色苷组分。【结果】6个牡丹品种分为5个色系:复色系、黄色系、绿色系、紫红色系、红色系。牡丹花瓣中花青素和花色苷的含量在品种间差异显著,霓虹幻彩(红色系)的含量最高,绿幕隐玉(绿色系)最低。在蓝月亮(复色系)中未检测出天竺葵素和芍药素,绿幕隐玉(绿色系)中未检测出芍药素,霓虹幻彩(红色系)中矢车菊素、天竺葵素、芍药素含量和洛阳红(紫红色系)中矮牵牛素、飞燕草素、锦葵素含量均高于其他色系。红色系的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含量最高,是黄色系的656.17倍、是紫红色系的102.96倍。红色系和紫红色系的芍药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较高,分别为59 064.28、34 283.83 ng/g。【结论】花青素对于红色系和紫红色系的花瓣着色的重要程度高于其他色系。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是造成牡丹紫色和红色差异的重要色素因子,芍药素-3-O-葡萄糖苷是红色系和紫红色系的主要呈色因子之一。
      摘要 ( 40 )   PDF (1363KB) ( 4 )  
      农业气象·农业信息技术
      青岛市蓝莓低温伤害统计及预警指标构建
      饶莉娟, 陈清峰, 胡博
      2025, 53(1):  115-124.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5.01.14
      【目的】探究山东省青岛市蓝莓各物候期低温伤害发生规律,构建低温伤害预警等级指标,助力蓝莓生产提质、增效。【方法】通过2001—2020年黄岛国家气象站温度数据和2019—2020年黄岛区张家楼镇蓝莓园自动气象站冷棚内、外温度数据拟合得到2001—2018年蓝莓园冷棚内、外日最低温度数据,统计分析蓝莓各物候期低温伤害发生规律及频次。依据2001—2020年各物候期日最低温度数据拟合得到日最低温度概率密度分布曲线,分析特定温度下低温伤害累积受灾概率,综合耐受低温和受灾概率划分预警等级。【结果】2001—2020年青岛市蓝莓低温伤害主要发生在3—4月,冷棚蓝莓在3月中旬、露地蓝莓在4月中旬受灾概率最大,且均集中在花穗紧密期、粉红花芽期和初花期。冷棚蓝莓共出现56次温度低于相应物候期耐受低温情况,露地蓝莓仅有1次。冷棚蓝莓累积受灾概率大幅高于露地蓝莓,粉红花芽期冷棚蓝莓黄色、橙色、红色的累积受灾概率为62.32%、34.76%和15.11%,露地蓝莓为12.55%、4.20%和0.87%。【结论】明确了山东省青岛市蓝莓在关键生育期的低温伤害发生规律,并构建了黄色、橙色、红色三级低温伤害预警指标。
      摘要 ( 36 )   PDF (1159KB) ( 9 )  
    • 阅读更多文章
  • Please wait a minute...
  • 2024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3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2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1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0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9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8 No.4  No.6 No.5 No.2 No.1
    2017 No.6  No.5 No.4 No.3 No.2
    2017 No.1 
    2016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5 No.6  No.5 No.4 No.3 No.2
    2015 No.1 
    2014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3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2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1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 鹰嘴豆营养功能研究进展
    陈文晋;孔庆全;赵存虎;贺小勇;田晓燕;席先梅
    2019 47(2): 119-123    doi:10.3969/j.issn.2096-1197.2019.02.21
    摘要( 1774 )   PDF (980KB) (2134
    土壤酸碱性与植物的生长
    赵军霞
    2003 (6): 33-33   
    摘要( 342 )   PDF (113KB) (642
    玉米根系及其构型的研究进展
    梁茵龙, 陈丽伊, 吴晗艳, 杨玉萱, 王晓玉, 程钰佳, 张玉
    2022 50(1): 59-65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2.01.08
    摘要( 1143 )   PDF (774KB) (634
    细胞破碎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梁蕊芳 徐龙 岳明强
    2013 (1): 113-113   
    摘要( 254 )   PDF (182KB) (573
    麦类作物籽粒硬度的研究进展
    安江红, 张文静, 赵瑛琳, 韩冰, 南金生
    2020 48(4): 40-47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0.04.06
    摘要( 567 )   PDF (1273KB) (457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赵季平, 张静霞, 吴云霞
    2021 49(3): 110-115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3.15
    摘要( 1284 )   PDF (629KB) (452
    植物酵素营养液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庞敏晖, 左强, 宋大平, 高利娟, 刘东生, 邹国元
    2019 47(5): 60-64    doi:10.3969/j.issn.2096-1197.2019.05.11
    摘要( 731 )   PDF (791KB) (451
    腐殖酸对植物抗旱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朱珊珊, 刘景辉, 李英浩, 张志芬, 戴云仙
    2019 47(3): 91-97    doi:10.3969/j.issn.2096-1197.2019.03.17
    摘要( 510 )   PDF (791KB) (446
  • 不同来源淫羊藿的质量评价
    何洁, 杨洁, 王仕宝, 丁伟, 崔艳丽, 张萌萌, 黄东萍, 张慧, 何志鹏, 黄文
    2024 52(5): 71-83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5.08
    摘要( 362 )   PDF (1145KB) (48
    辣椒秸秆原位还田方式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薛国萍, 杜金伟, 白红梅, 吴慧玲, 李茂营, 姜伟, 刘景秀, 杨贤举, 宋庆成, 郇志荣
    2024 52(6): 94-105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11
    摘要( 245 )   PDF (1528KB) (201
    山药多糖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李正钰, 张宇鑫, 赵昕雪, 王艳丽, 李傲强, 公丽艳
    2024 52(5): 129-134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5.13
    摘要( 210 )   PDF (1070KB) (103
    小米营养成分及其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马强, 贺连珍, 马楠, 王帅, 代璐
    2024 52(6): 77-82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09
    摘要( 153 )   PDF (727KB) (259
    花生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焦灰敏, 桑玉伟, 何宗铃, 水涌, 朱金成, 王睿, 王志军, 马盼盼, 王亮
    2024 52(6): 22-30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03
    摘要( 125 )   PDF (711KB) (222
    陆地棉CRK基因家族抗黄萎病功能分析
    裴洪伟, 索佳慧, 武海娜, 孙正文, 张艳, 杨君
    2024 52(6): 1-12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01
    摘要( 113 )   PDF (5369KB) (240
    马铃薯薯皮中龙葵素提取方法的优化研究
    聂利珍, 郝雅婷, 常悦, 席先梅, 郭俊婷, 王瑞刚
    2024 52(6): 47-59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06
    摘要( 106 )   PDF (2104KB) (146
    新疆辣椒农药残留风险分析
    李晓龙, 翟银成, 苏丽娅·阿依地提, 张学超, 沈婷婷, 王艳, 范盈盈
    2024 52(6): 106-115     doi: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6.12
    摘要( 104 )   PDF (1094KB) (187
(双月刊 1973年创刊)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北方农业学报》编辑部
主编:路战远
ISSN 2096-1197
CN 15-1375/S
CODEN BNXEAR
邮发代号:16-70
微信公众号
超星学习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