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网首页 新闻 县区 百姓呼声 电子报
简体 繁体
  新闻 | 图片 | 洛阳

汉魏洛阳乐舞韵

您当前的位置 : 洛阳网 > 新闻中心 > 洛阳 > 经典洛阳 > 河洛广记  来源: 洛阳网 2025.08.06 08:13
分享到微信: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汉魏时期,洛阳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一时期,宫廷乐舞与百戏艺术蓬勃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宫廷音乐机构分工明确,各类乐舞争奇斗艳,从雅乐的庄严肃穆到清商乐的清新灵动,从百戏的惊险刺激到鼓吹乐的雄浑激昂,无不彰显着汉魏时期洛阳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创造力。让我们一同走进汉魏洛阳,探寻宫廷乐舞与百戏背后的故事,感受那跨越千年的艺术魅力。

  雅韵清商汇正音

  东汉定都洛阳后,建立宫廷音乐机构,分属两个系统。一个是太予乐署,行政长官是太予令,隶属于太常卿。《后汉书·百官志》载:太予乐署“掌伎乐。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掌其陈序”,所辖“乐人八佾舞三百八十人”。另一个是黄门鼓吹署,由承华令掌管,隶属于少府。《唐六典》“鼓吹署令”注:东汉“典黄门鼓吹百三十五人,百戏师二十七人”。太予乐署、黄门鼓吹署,习惯上总称乐府。

  黄门鼓吹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采集民歌,入乐的民歌及部分文人作品汇入《相和曲》。《相和曲》内歌曲又分“平调”“清调”“瑟调”“楚调”“侧调”及“大曲”等调类。

  《相和曲》的特点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歌唱者自击一种叫“节”或“节鼓”的打击乐器,与其他伴奏的管弦乐器相互应和,因此其所歌又称相和歌。相和歌主要在宫廷朝会、置酒、游猎等场合演唱。

  汉末,曹操平定荆州,获得东汉雅乐郎杜夔,并使其创定雅乐。曹魏建立后,以杜夔为太乐令。散骑侍郎邓静、尹商善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舞乐,柴玉、左延年则因擅新声而受宠,杜夔总领其事。同时,曹魏建立了清商、总章诸乐署,歌舞伎人数量逾千。

  曹魏的宫廷乐舞,主要分为雅乐和清商乐。雅乐是周汉旧乐,包括《明君》《圣主》等。清商乐则是在雅乐基础上,不断吸取民间乐舞滋养而创作的新乐,包括《公莫》《巴渝》《盘舞》《鞞舞》《铎舞》《拂舞》《白鸠》等。雅乐和清商乐被视为华夏正声的主流。

  西晋时,设太乐、总章、清商、鼓吹四署主管宫廷乐舞,由著名音乐家荀勖总其事。荀勖精通音律,在音乐理论方面造诣深厚,领导歌唱家陈左、击节者宋识、吹笛者列和、弹筝者郝索、弹琵琶者朱生等乐工,从事宫廷乐舞的加工改编工作。西晋平吴后,收纳吴地乐伎五千人,宫廷乐舞团队人数超过万人,创造了历史之最。西晋宫廷乐舞完整继承了曹魏体系,后传至东晋和南朝。

  北魏迁都洛阳后,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

  在宫廷乐舞方面,首先,继承中原传统乐舞精华,主要是清商乐。《魏书·乐志》载:“初,高祖(北魏孝文帝)讨淮汉,世宗(北魏宣武帝)定寿春,始收其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四声,总谓之清商。”

  其次,融入鲜卑等少数民族艺术元素。鲜卑族的传统歌舞、乐器及表演形式被纳入宫廷乐舞体系,形成独特风格。例如,鲜卑族的“鼓舞”“马上乐”等在北魏宫廷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吸收西域等外来文化,丰富了北魏乐舞的表现形式。这种多元文化交融,使北魏宫廷乐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北魏宫廷乐舞为隋唐宫廷乐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终融入其体系。唐代著名的“十部乐”中,即包含北魏乐舞的元素。

  百戏妙舞动京华

  百戏,又名散乐,是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音乐技艺的总称。

  百戏在东汉宫廷和达官贵戚之家颇为流行。洛阳平乐观是表演百戏的重要场所,东汉李尤的《平乐观赋》描述了观中表演戏车高橦、驰骋百马、乌获扛鼎、吞刀吐火、凌高履索、飞丸跳剑、鱼龙曼延等杂技的情景。

  汉代达官贵戚之家演出百戏的情景,可见于大量汉墓画像石,表演方式灵活多样,或单人或数人;演员或男或女;伴奏乐队或大或小,均无定规。

  东汉时期,每年正月初一,天子在京城洛阳德阳殿举行朝会,宴赏百官外臣。德阳殿规模宏大,可容纳万人,是演出百戏的理想场所。朝会必演百戏,在乐曲声中,角力、走索、骑射、魔术、车技等节目纷呈,并展示珍禽异兽,其节目之多、场面之大、技巧之高,实属空前。宫中还常举行其他歌舞活动,如傩戏。傩戏源于驱逐疫鬼的仪式歌舞,可追溯至原始社会集体狩猎舞蹈,经演化后进入宫廷,成为一项有百余人参加的群众歌舞活动。

  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史称“三曹”)皆好歌舞百戏。曹操多才多艺,爱惜音乐百戏人才。曹丕酷爱歌舞百戏,登基不久即设宴奏乐,大演百戏。曹植歌舞鉴赏力极高,洛阳平乐观是其常去观赏百戏之处,他在《名都篇》中写道:“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生动描绘了其在平乐观游赏观戏的情景。魏明帝曹睿亦重视百戏,效仿平乐观建造总章观以备演出,宫中“习伎歌者,各有数千”。

  曹魏时,扶风人马钧巧思绝世,受魏明帝诏令,制作用于百戏表演的木偶。《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载:“……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舂磨斗鸡,变巧百端。”

  西晋石崇的金谷园堪称百戏乐园,其乐舞队由数十人组成,领队为来自西域的胡姬翾风。当时洛阳有许多当垆卖酒的西域美女,高鼻美目、能歌善舞,被称为“胡姬”。金谷园中有众多胡姬,翾风最为出色,刘琨《胡姬年十五》赞其“花将面自许,人共影相怜”,极言其美貌无双。

  北魏洛阳,许多寺院内亦杂陈百戏。《洛阳伽蓝记》载,景乐寺(尼寺)大斋之日“召诸音乐,逞伎寺内。奇禽怪兽,舞于殿庭。飞空幻惑,世所未睹,异端奇术,总萃其中。剥驴投井,植枣种槐,须臾之间皆得食。士女观之,目乱精迷”。

  鼓震弦幽汉魏风

  大约秦末汉初之际,鼓吹乐在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区流行。当时主要用鼓、箫(排箫)、笳合奏,后来鼓吹乐传入中原,被汉代宫廷采用。

  鼓吹乐中的“箫鼓”,因用排箫与建鼓合奏而得名,常用作仪仗音乐。乐工有时可坐于鼓车中演奏,这种鼓车多有楼,又称楼车,楼上立二乐工击巨大建鼓,楼下车厢内可坐四乐工吹奏排箫,此合奏形式亦可用作军乐。西晋陆机《鼓吹赋》曾生动描述其表演:“音踯躅于唇吻,若将舒而复回。鼓砰砰以轻投,箫嘈嘈而微吟。咏《悲翁》之流思,怨《高台》之难临。顾穹谷以含哀,仰归云而落音。节应气以舒卷,响随风而浮沉。”箫鼓还可伴奏百戏。曹操曾令缪袭根据旧鼓吹曲调,填写反映当时历史事件的歌词,如《战荥阳》《克官渡》等,均为百戏剧目。

  琴是我国古老而富民族特色的弹弦乐器。东汉至曹魏时期,随着相和歌的兴起,特别是艺术性较高的相和大曲盛行,琴开始与笛、笙、筝、瑟、琵琶等乐器合奏。

  汉魏时期,文人将琴视为“六艺”必修科目之一。他们中大多不仅长于演奏琴,且善作曲,如桓谭、蔡邕、嵇康等。汉末著名女琴家蔡琰(文姬)所作《胡笳十八拍》,转调手法多样,除常见的以清角或以徵为宫外,还用了以羽为宫。其巧妙运用清角造成的调性游移,生动深刻地刻画了蔡琰思念故国家园的满腔怨愤,极具感染力。

  琵琶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魏晋时期涌现出一批琵琶演奏高手,最著名者为阮咸。阮咸为“竹林七贤”之一,精通音律,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所作琵琶独奏曲《三峡流泉》传世。他对汉魏琵琶进行了改良,不仅使其声音更洪亮,且提升了乐器性能和音乐表现力。至唐代,汉魏琵琶被正式称为“阮咸”或“阮”。在中国音乐史上,以人名命名乐器,仅此一例。

  北魏迁都洛阳后,四弦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由中亚传入洛阳。两者构造大致相同,统称琵琶。在大型乐舞演奏中,为区分二者,将前者称为琵琶,后者称为五弦琵琶。北魏龙门石窟中最早出现琵琶图像,如皇甫公窟窟顶莲花周围有八个衣带飘扬的乐伎飞天,手持琵琶、笙、排箫等乐器,翱翔云间,表明这些乐器在北魏时期已盛行。(郑贞富)

[ 责任编辑:孙阳丹 ]
返回洛阳网首页>>
相关阅读
    从患者到医生:他的过敏性鼻炎“突围战”
    从患者到医生:他的过敏性鼻炎“突围战”
  • ·喝水如吞刀、洗脸似受刑,六旬翁六年三叉神经痛被洛阳医生“解锁”
  • ·警惕“低压高”!中青年需关注舒张期高血压
  • ·64斤的她卧床三年求医无门!洛阳医生显微镜下手术,助重生!
  • 城市阳台暖意浓 洛城蝶变日日新
    城市阳台暖意浓 洛城蝶变日日新
  • ·朱延振:痴迷三十余年 耕耘盆中乐土
  • ·邻近小城访三苏,羊肉饸饹香久留
  • ·初冬虽至 洛阳县区亦可捡秋
  •  
    新闻排行
  • 总投资6000余万元!11个项目签约...
  • 营庄安置房项目加快推进
  • 37℃以上!洛阳市气象台发布高温...
  • 洛龙区:打造音乐市集 创新消费场景
  • 把握城市更新关键工作——二论学...
  • 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举行特邀报告
  • 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洛开幕
  • 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举行首场...
  • 深耕轴承领域 产品畅销市场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董...
  • 百姓呼声
    新安县有企业夜间往涧河桥内偷排污水
    中国银行兑换外汇以钱旧为由拒绝兑换
    精彩图片
    宜阳县莲庄镇:特...
    新能源产业园建设...
    汝阳东堡村稻田小...
    洛YOUNG夏日 沉浸狂欢
    洛阳头条
    2025石窟寺保护国...
    沁伊高速上跨陇海...
    安喜门生态停车场...
    全国生态日 | 数说...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7000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921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北京盈科(洛阳)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