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论述,7月20日至23日,合肥工业大学锦绣智联非遗数字赋能暑期实践团队奔赴贵州省雷山县,在苗寨间展开了一场以“苗韵振兴”为主题的非遗探寻之旅。以苗寨非遗为线索,从博物馆的静态陈列到传承人的指尖温度,从古老技艺的坚守到现代科技的赋能,四天行程如一根丝线,串起苗绣、银饰、蜡染的过去与未来。
博物馆里的时光切片
雷山县苗银银饰刺绣博物馆的晨光中,团队成员的身影与展柜里的苗族盛装交错。银饰陈列区,牛角头冠的镂空花纹在灯光下投下细碎阴影。这些静态展品在杨光宾的工作室里有了鲜活注脚——这位银匠师傅挥动锤子,他谈及"年轻人不愿学这苦手艺"时,锤子的节奏慢了半拍。而隔壁展柜里,那些标价不菲的银饰,正默默诉说着传统工艺的市场困境。午后的任永敏苗绣工作室里,针线穿梭的细微声响成了空间的主旋律。传承人任永敏指着墙上的蝴蝶纹胸针介绍:“单是这对翅膀,就得绣上三天。”她摊开的一叠海外订单中,一张快递单格外醒目——从贵州黔东南发出的苗绣手帕,收货地址一栏居然是法国。这枚带着大山温度的手工艺品,正跨越山海,让苗绣这门中国非遗技艺在异国绽放光彩。
团队在博物馆外合影
银饰作品
蜡刀下的蓝白叙事
西江千户苗寨里,李文芳的蜡染工作坊飘着蓝靛草的清香。炭火上的蜡液咕嘟作响,她握着铜蜡刀在棉布上游走,稻穗纹样的轮廓渐渐清晰。"先祖发现蜡能防染,才有了这门手艺。"她将布浸入染池的瞬间,绿色迅速漫过棉布,晾晒时又魔术般转成靛蓝。团队成员的作品总在脱蜡环节前功尽弃,而李文芳的成品上,蓝白相间的几何纹里,藏着苗家人对自然的敬畏。当被问起现代机械化冲击时,她只摩挲着泛黄的祖传蜡刀,刀身上的刻痕却比任何话语都更沉重。
与李文芳老师的合影
在任永敏老师的辅导下学习苗绣
任永敏老师的作品和照片
古寨中的新旧对话
进入郎德苗寨,十二道拦门酒的牛角杯碰撞出迎宾曲。好客的本地人递过酒碗,碗的反光映在石板路上,与670年的吊脚楼群构成时空叠影。铜鼓坪的芦笙声里,戴祖传银饰的老人跳起板凳舞,裙摆扫过地面的瞬间,仿佛搅动了整个村寨的历史。郎德苗寨作为商业化较轻的苗寨村落,有着更淳朴的风格,更加真实,更加充满活力的体验。午后的游客中心,团队成员为郎德苗寨张贴的NFC标识,结合团队设计de 网站,使之碰一碰就可以访问网站,了解更多内容,使苗寨运营更便捷。游客们用手机碰一碰标识,屏幕上苗族非遗介绍和作品,与现实中苗寨老人飞针走线,完成了一场非遗传承的隔空对话。景区负责人笑着说:"老手艺碰上新科技,才有奔头。"
团队建设的宣传网站
芦笙场
十二道拦门酒
在这段三下乡的宝贵经历中,团队成员们深入苗寨,真切地触摸到了非遗技艺背后深沉的温度。苗绣的针线,缝合的不只是布帛,更是传统与现代的时空脉络,一端连接着千年的民族记忆,一端延伸至当下的创新发展。银饰锻造的炉火,淬炼出的是文化的新生,古老工艺在新时代的市场环境中,努力找寻着立足之地,闪耀出新的光芒。而蜡染的蓝白图案,宛如一部无声的史书,记载着苗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也在现代科技与商业浪潮的冲击下,顽强地守护着自身的文化根脉。团队成员深知,非遗文化的传承之路任重道远,而乡村振兴的征程也才刚刚起步。但我们坚信,只要各方携手努力,让传统与现代深度融合,非遗文化必将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持续焕发光彩,成为照亮乡村振兴道路的璀璨明灯,引领着苗寨乃至更多乡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合肥工业大学 袁嘉)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