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2月11日,《中国教育报》以较大篇幅刊载了市二中校长秦海地撰写的系列文章《风骨:学校发展的内核》。这是继《中国教育报》2010年刊载秦海地《我的校长管理心语》系列文章后,国家最具权威性的教育新闻媒体对秦海地教育情怀、工作热忱、管理智慧与独到见解的又一次权威展示。文章刊发当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主办的求是理论网、中央党校主管的科学发展网、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主办的前线网等媒体纷纷予以全文转载。
在“校长管理工作随笔”系列文章中,秦海地总结梳理了个人在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不同视角阐述了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见解与感悟。从即日起,本报特对秦海地的“校长管理工作随笔”系列文章进行转载,让我们一起关注这位校长诉诸笔端的思索,共享一位教育实践者不倦探索的心灵路径。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身为一名高中校长,“带着镣铐跳舞”近二十载,每每念及学生的前途、老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自己难免诚惶诚恐,唯恐有辱使命。由此,一直以来我让自己坚持努力、坚持思考、坚持改进,偶有所得,便“随笔”写下。现择其一二,冒贻笑大方之虞,与大家交流,权当抛砖引玉,还望批评指正。
“风骨”:学校发展的内核
——校长管理工作随笔之一
衡水市第二中学 秦海地
■在蔚为壮观的我国古典文化中,“风骨”一词多有提及
在蔚为壮观的我国古典文化中,“风骨”一词多有提及。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就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虽然,对刘勰“风骨”一说的理解,时有侧重、众说纷纭。但是,其追求“明朗健康、遒劲雄健”的写作风格,直至今日仍被普遍认同。除刘勰之外,南朝梁钟嵘也提倡风骨。唐代陈子昂更是高倡“汉魏风骨”,以“风骨”为武器,横扫六朝绮靡文风的余习,使唐代诗歌的革新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足以见得,“风骨”一说,对我国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风骨”指人的品格、气概,更是多有提及。《晋书》:“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姚兴覩之而醉心,宋祖闻之而动色。” 宋人 王禹偁《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以公名家子,又后唐之出也,且风骨俊秀,异乎诸孤。”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莲蓬人>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自古中华儿女多铮铮铁骨之士,更是做人有“风骨”的最好佐证。徐悲鸿被鄙夷他的外国人激怒了,硬是靠每餐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去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终以巴黎的油画展轰动了整个世界。童第周“一定要争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并不笨;梅兰芳蓄须明志拒为敌伪演出,朱自清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所有这些,无不尽显国人风骨。
作为一名从偏僻农村成长起来的孩子,忍过饥饿,受过贫穷,挨过白眼,历过艰辛,但从小接受到的“做人要有骨气”、“士可杀不可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诸如此类的教育,时刻提醒自己:人生的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活出自己的风骨。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初为校长的“奉命于危难之间”,在衡水市第十三中学(原衡水市铁路中学)和衡水市第二中学均遭遇无力支撑、难以为继的种种困境与尴尬:资金不够用、硬件设施差、家长看不上、学生不愿来、老师留不住、教学质量低。那时,看到师生人心涣散、毫无斗志,看到学校的办学残局,自己也想过放弃。可是,一旦想起社会的关注、领导的期望、师生的前途,我只能告诉自己和自己的团队:稍有退缩,便是死路一条;迎难而上,尚有希望。夹缝之中求生存,置之死地而后生,由此我们开始了艰难的破冰之旅,于是有了两所学校的惊人逆转。在学校爬坡迈坎、负重前行的过程中,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学校尤其是弱势学校的发展首先要内强筋骨,“风骨”才是学校发展的真正内核。
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高中办学的“马太效应”往往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确实,薄弱学校的发展,步履维艰。起步之初,弱势学校的确需要政策倾斜、资金帮扶以弥补其“先天营养不足”,急需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打破尴尬局面。而我感受最深的则是,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才是主导事物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这样看来,越是关键时期,学校的“风骨”就犹如文学上的“风骨”横扫绮靡文风、为人有“风骨”傲岸不屈于天地之间一样,激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呈现出“无边光景一时新”办学良好局面。
■“救学校于危难”之间,“风骨”就是对全校师生的一次精神救赎
“救学校于危难”之间,“风骨”就是对全校师生的一次精神救赎。中国台湾青年励志大师何飞鹏提出世界上最简单的工作成就定律:P=A²。公式中,P(Performance)指工作成就,A(Ability和Attitude)指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成就定律就是一个人工作成就的大小等于工作能力乘以工作态度。在能力一定的前提下,工作态度较好,则工作成就就越大。工作能力不可能为零或者负数,而工作态度有可能存在正负,一旦为负非但不会取得成就,反而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何飞鹏主张“成就唯态度论”,他提出的工作态度包括负责、积极、没有抱怨、乐于学习、坚守道德底线、坚守职场伦理,要乐观向上,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等等。的确如此,积极的态度决定了事业的成就,而积极的态度又归结于每个人为人立事的“风骨”。
依我个人之见,扭转学校的办学局面,最为首要的就是,内强筋骨,要善
“夫战,勇气也。”在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的时候,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学校的发展机遇不可多得,社会的期待不能辜负,师生的成长不是儿戏。“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我们就是要始终提着那么一口气儿、鼓着那么一股子劲儿,坚持发展毫不动摇,我们才能开辟新境界、抵达新高度。
正是鉴于此,我在接手衡水两所学校时,做的一件大事,都是强师生“风骨”,强学校“风骨”。2004年12月,面对当年没有招齐学生、成绩在教育强市数末流的衡水二中,自己受任之初,在第一次
就这样,“丑小鸭”蹒跚起步。虽然,开始难免趔趔趄趄,有时我们的努力,在“白天鹅”面前难免会遭到耻笑。但我们始终相信,强筋壮骨,苦练内功,我们定会实现完美的蜕变。
渐渐地,“风骨”的软实力开始初露端倪,凭着一股子劲儿、凭着一种精神儿,我们的各项工作开始有了起色。我们的高考成绩在2005年就摆脱了全市垫底的尴尬,在2008年就一举成为全市第二名,时间之短、速度之快,在强校如林的衡水市堪称奇迹,更被誉为“二中奇迹”。自2008年开始,我们更以绝对优势稳居全市第二名并直逼第一名,在与省内其他名校相比生源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高考各项数据均在全省强势领先。2005年到2013年,学校的本一上线人数由68到2999,可谓直线式上升。2008年,我校中考成绩排名全市5000名的王彩云同学考入北大,随之学校每年升入清华北大人数便翻倍式增长,2人,3人,5人,11人,2013年学校25人进入清华北大。2011年高考,于纪浩同学以594分的入学成绩考出了700分的高考成绩、位列全省理科第二名,唐存志同学以519分的入学成绩考出了698分的高考成绩、位列全省理科第六名;2013年高考,二中毕业生荣良子同学仅以2分之差位列全省理科第二名,陈彦博同学位列全省文科第七名,这些都成为二中“超越永无止境”的校训精神的最好注脚。
就这样,强大的自信注入我校师生内心深处,继而转化成巨大的进取力量,我校师生开始在各级各类赛事中“摘金夺银”。全国高中教师优秀课展评一等奖、河北省高中教师优秀课展评一等奖;河北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多项第一,多名学生达到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水平;高考美术特长生专业测试成绩在全国数万名考生中位列前茅,全国中小学生优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中荣获金奖;作为自强不息学生代表,我校学生曹翠翠代表全国2万名受资助学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大型公益助学活动”捐赠启动仪式,并受到国家领导同志亲切接见……
■渐渐地,学校的名校风范日益彰显并引发“井喷”效应
渐渐地,学校的名校风范日益彰显并引发“井喷”效应。
学校由弱变强的典型实例,引发全国强烈关注。学校跑操、誓师视频引爆网络,并被网友冠以“天下第一操”、“史上最震撼誓师”;《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河北日报》、《人民教育》、《德育报》、《民生周刊》、中央电视台、河北卫视、北京卫视、浙江卫视、凤凰卫视、山东卫视、辽宁卫视、人民网、新华网、中青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搜狐、腾讯、网易等颇具影响力的国家各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我校办学事迹;来自全国的各地教育同仁纷纷到我校考察交流,如今我校每两周一次的校园接待日每次都有2000多人前来我校考察交流。
……
回首向来萧瑟处,自己感慨良多。回忆我们“后来居上”的一点一滴,看到师生们坚毅的面庞,感受学校磅礴的发展态势,自己倍感欣慰的同时,更感庆幸。庆幸的是,在学校发展关键节点,二中团队没有输掉那口气儿、没有输掉那股子劲儿,反倒滋养了我们“越是‘不可能’,越要做成功;越有艰难险阻,越要迎难而上;越是不可逾越,越要再造巅峰”的“二中风骨”。正由于此,二中从“生死边缘”后来居上,由弱变强,相信这强大的精神力量,一定会让我们的师生有更强健的成长,一定会让我们的学校谱写出更壮丽的篇章!
“风骨”办学,我们在路上……
(文章转载于12月11日《中国教育报》)
红色:学生成长的底色
——校长管理工作随笔之二
衡水市第二中学 秦海地
“青春是蓝色的,像深远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深远辽阔,富于幻想;青春是绿色的,像滴翠的青竹,像坦荡的草原,充满生机,溢满活力;青春是红色的,像燃烧的火焰,像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奉献光热;青春是白色的,像雪白的浪花,像无瑕的明月,犹如白纸,绘出艳丽的图画;……青春是彩色的,拥有了它,便拥有了七彩人生!”
的确,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节。也正由于此,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陈独秀曾为青春讴歌:“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但是,青春又是一道明媚的忧伤,“人世间,比青春再可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郭沫若语)
我们的高中教育,究竟给处于人生花季的青春学子“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他们终身难忘、一生受益。如今的高中生,他们究竟更需要怎样的人生营养?想必,这是每一个高中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认真践行课程改革的今天,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当然,倡导价值多元、个性张扬,教育更应该尊重、赏识、包容,让高中学生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给学生“七彩的青春”。然而,凡事皆有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当代著名学者钱文忠曾经指出:“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凭什么对注定将要接替我们的子孙让步,我想不明白。我们现在都说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赞扬他,鼓励他有自信,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过度。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将来到社会,他面临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毁。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这个社会是残酷的,要准备受到很多委屈。所以我想,我赞成对孩子真的要严格。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我们的教育不要以爱的名义轻易向我们的孩子让步、向家长让步、向社会让步。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家长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接不住中国未来发展的重担的。”
的确,青春是快乐的、是丰富多彩的。同时,青春不仅仅是快乐的,更要有担当、有责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春是多彩的,而红色则是学生成长的底色。
苏格拉底有一句哲学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爱尔兰诗人叶芝也曾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如果说教会学生生活、学习的技巧是教育之“术”,而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灵魂的积极转化则是教育之“道”。
陈涉在阡陌之中就立下鸿鹄之志,岳飞自小已有精忠报国之心,周恩来中学时代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为唤起国民麻木沉睡的心灵而弃医从文……阅读历史,关注伟人,我们知道,没有理想的指引,没有志向的引航,就没有一代代杰出人才的崛起。反观当下的高中生,家庭教育“爱”的包围,使得他们在生活上有很强的依赖性、奋斗目标不明确。有的学生也曾立下远大志向,但在学业压力面前、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面前难以坚持,以致于日渐消沉、萎靡不振。
美国通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说过:“如果说哪一种品质是成功者共有的,那就是他们比别人更有激情。”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曾经说过:“没有激情就不会有任何伟大的成就。”激情是青春的象征,激情是活力的释放,一个没有激情的青年人是很难有美好未来的。中学生正处在烂漫的花季,他们的生活里本应该充满朝气、洋溢激情,因为有激情才会有梦想,有梦想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高中教育应当担当起养育青春学子激情的重任,让他们意气风发,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与强烈的进取心。为此,我校竭力打造激情燃烧的校园文化,置身二中校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高擎二中精神,点燃青春激情”、“我是二中人,我为二中卓立巅峰而奋斗”的大红标语随处可见,时刻让人感到校园里到处弥漫着似火的激情。
每天清晨和上午大课间,气势恢宏的“天下第一操”都会在二中校园激情上演。一个年级一个方队,排山倒海,俨然一个钢铁军团。“拼搏自强,誓创辉煌”、“全力以赴,青春不复”、“脚踏实地,勇夺第一”……跑操中,学生斗志昂扬,似江涛汹涌奔腾之啸,如沙场点兵雄浑之势。不少前来交流的教育者往往用“热情似火”来形容我们的学生,这种昂首挺胸、自信向上的姿态,就是学生成长的底色,势必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无穷的力量。
学校还通过各种其他活动来调动学生奋进的激情,跑操后的小班会、上午第一节课的课前宣誓、下午第一节课的课前一支歌,每周一次的激励班会,定期举行的励志演讲、体育竞赛、“疯狂英语”进校园等活动,时刻点燃学生心中奋斗的激情,无限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二中校园,看不到丝毫的散漫与萎靡、消沉与无助,我们深刻感触到的是他们青春的活力、旺盛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我想,这就是红色的力量。
■红色是学生成长的底色,就是要学生知恩感恩、勇于承担
青春可以说是一场徒步旅行,路上布满荆棘,也充满诱惑,有的孩子可能因惧怕困难而止步不前,有的可能因沉溺诱惑而跌倒路边。如今的相当一部分孩子们在“4—2—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一饭千金”、“结草衔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化,告诉我们应该学会知恩、感恩、报恩。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小而言之,领受着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同学们的帮助之恩;大而言之,领受着社会之恩、国家之恩。“心中知恩情,行动有动力”,我校紧紧围绕“以感恩启心,以励志促学”这一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努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每年5月,学校都隆重举行18岁成人礼仪式,邀请全体高二年级学生家长来校共同见证孩子们的成人时刻。活动通过戴“成人帽”、行“拜谢礼”、步“成人门”、踏“成才路”等环节营造出充满温情的氛围,为学生展现激情飞扬的青春风采、表达快乐成长的感恩之情、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提供了一次集体的教育机会。尤其在向父母行拜谢礼、与家长真情告白等环节,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18年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懂得了18年来父爱的伟大、母爱的细腻,更懂得了应该知恩感恩,回报父母。
责任是生命赋予我们的天职。一个人可以不富有,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感,只有扛起责任才能扛起生命的追求与信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感恩”与“担当”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在帮助学生懂得感恩的同时,我们还要努力让学生明白:存有感恩之心就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善于负责、勇于担当才是更高层次的知恩感恩。与18岁成人仪式类似,每到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学校也都会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并将之与学校常规管理和课堂教学指导相结合,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的感恩,不需要像老莱子那样戏彩娱亲、像王祥那样卧冰求鲤、像狄仁杰那样望云思亲,而是在于每一天的努力学习、勇于承担,在于让自己的每一天过得充实有意义,在
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成长需要激励,而感恩则是激发生命潜能的催化剂,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内化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承担责任,是从人性本善出发,以真唤真,以善扬善,深挖真、善、美人性中的原动力,以此治心扶志,激发人本潜能,重树成功信念与报效责任,对激发学生内心自我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实现由“人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做好”的主体性转变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红色是学生成长的底色,就是要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
爱国主义是强大的民族精神,它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是任何其他价值观所不能替代的。因此,高中阶段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非常必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成为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同时,让学生更加真切和直观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美好前景,以通过深挖本土文化来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0年秋,我们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开展了以“爱衡水、爱家乡”为主题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体现地域性、本土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为指导思想,深入结合衡水地方特色,充分发掘本地可供利用的各种教育素材,有效衔接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始“爱衡水、爱家乡”的实践之旅。学生们走进安平县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切实感受革命果实和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走进衡水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冀州田园棉文化园、习三内画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