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陕西省人民政府
无障碍 长者专版 ENGLISH 한국어 繁 登录 退出 注册
  • 首页
  • 新闻
  • 公开
  • 服务
  • 互动
  • 市情
  • 数据
  • 专题
新闻 公开 服务 互动 市情 数据 专题
搜索
首页 / 市情 / 城市概况 / 自然地理
城市概况
  • 市情简介
  • 建置沿革
  • 行政区划
  • 人口状况
  • 民族宗教
  • 自然地理
  • 友好城市
  • 城市荣誉
  • 区县概况
  • 城市专栏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
发布时间:2025-04-30 10:21 来源:市地方志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保存

【地理位置、面积】西安市位于黄河流域中部关中平原,北纬33°42′—34°45′和东经107°40′—109°49′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渭南市、商州区、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陵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域东西长204 千米,南北宽116 千米。总面积10097.01 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西安市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1.3 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域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 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西安市域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构成其地貌主体。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867米,是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700 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 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气候】西安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根据近30 年(1991—2020 年) 气候资料统计分析,年平均气温13.5℃—15.0℃,最冷1 月平均气温-1.2℃—0.7℃,最热7 月平均气温26.9℃—27.5℃,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 年12 月28 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3℃(长安2006 年6 月17 日)。年降水量506.1—692.2 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954.9 毫米(2003 年,临潼),年最小降水量为277.6 毫米(2013 年,西安)。日最大降水量138.9 毫米(2007年,高陵),9 月为明显降水高峰。年日照时数1781.0—2068.9 小时。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高温、大风、沙尘、雷电、冰雹、暴雨、低温冻害、连阴雨、大雾和霾。2023 年西安市年平均气温14.5℃,较历年(1991—2020 年)均值偏高0.3℃,冬、夏季基本持平,春季偏低、秋季偏高,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 偏高年;降水量913.0 毫米,较历年均值偏多五成,各季均偏多,春、夏季异常偏多,分别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3 和第2 偏多年。全年灾害性天气多发,主要有大雾和霾、高温、暴雨、连阴雨、大风、沙尘、冰雹等。春季首场透雨出现时间为3 月23 日,较常年(4 月12 日)偏早20 天,为近5 年最早。夏季高温日数较上年偏少,华西秋雨开始时间为9 月18 日,较常年偏晚4 天,秋雨期长度为20 天,较常年偏少5 天,综合强度等级为正常。5 月25 日— 6 月4 日、9 月18 日—10月6 日出现2 次重大区域性连阴雨天气过程。11 月10 日出现雷暴天气实属罕见。

气温  2023 年平均气温13.5℃—15.7℃,灞桥最低,市区最高。与历年同期(1991—2020 年)相比,鄠邑偏低0.2℃,其余区(县)均偏高,偏高0.2℃—0.8℃(图1),市区偏高0.5℃。全市年平均气温14.5℃,较历年同期偏高0.3℃,属正常略偏高年份( 图2)。年内5 月、6 月、10 月和12 月气温偏低,7 月气温与历年持平,其余月份均偏高。最冷1 月平均气温0.3℃,最热7 月平均气温27.2℃(图3)。年极端最高气温39.1℃(7 月9 日,泾河),市区38.7℃(7 月10 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3.5℃(11 月6 日,蓝田),市区-7.7℃(12 月22 日)。冬季(2022 年12 月至2023 年2 月)平均气温0.5 ℃ —3.6 ℃, 与历年同期相比,周至、鄠邑、长安、蓝田偏低0.1℃—0.5℃,其余区(县)偏高0.3℃—0.8℃;全市平均气温1.7℃,与历年同期持平。其中,1 月、2 月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分别偏高0.4℃和0.8℃,均属正常略偏高年份。春季(3—5 月)平均气温14.7℃—16.3℃,与历年同期相比,鄠邑、泾河偏低0.1℃—0.3℃,长安持平,其余区(县)均偏高,偏高0.1℃—0.9℃;全市平均气温14.4℃,较历年同期偏低0.8℃,为1997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 偏低年。其中,3 月气温11.6℃,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2.0℃,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 偏高年。夏季(6—8 月)平均气温25.2℃—26.2℃,与历年同期相比,鄠邑、长安、蓝田偏低0.4℃—0.6℃,其余区(县)均偏高,偏高0.1℃—0.5℃;全市平均气温26.9℃,较历年同期偏低0.1℃,属正常略低年份。其中6 月平均气温24.4℃,与历年同期相比偏低1.0℃;7 月平均气温27.2℃,与历年同期持平;8 月平均气温26.2℃,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0.8℃。秋季(9—11 月) 平均气温14.1℃—15.9℃,与历年同期相比,各区( 县) 均偏高, 偏高0.4 ℃ —1.8℃;全市平均气温14.7℃,较历年同期偏高0.8℃,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 偏高年。其中,9 月平均气温21.8℃,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1.6℃,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 偏高年;10 月、11 月平均气温与历年同期相比均偏高0.7℃。12 月平均气温-0.1℃—2.7℃,与历年同期相比,市区偏高0.6℃,其余区(县)偏低0.1℃—1.2℃;全市平均气温0.9℃,与历年同期相比偏低0.6℃,为1994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6偏低年。

降水  2023 年降水总量759.1 毫米—1295.0 毫米(图4),泾河最少,蓝田最多。与历年同期相比,各区(县)均偏多,偏多二至九成(图5)。日最大降水量89.6 毫米(7 月13 日,蓝田),市区日最大降水量78.8 毫米(6月3日)。全市年平均降水量913.0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五成(图6),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3 高值年。7 月平均降水量最多,为178.5 毫米;其次为8 月,为138.7 毫米;1 月平均降水量最少,为3.3 毫米。冬季(2022 年12 月至2023年2月)降水量17.7— 40.3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周至、鄠邑偏少一至三成,高陵持平,其余区(县)偏多一至五成;全市平均降水量32.8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四成,为2007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 偏多年,属偏多年份。其中,2 月平均降水量17.6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近六成,为2010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 偏多年,属异常偏多年份。春季(3—5 月) 降水量219.0—285.4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各区(县)均偏多,偏多0.7—1.4 倍;全市平均降水量251.1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九成,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3 偏多年,属异常偏多年份。其中,4 月平均降水量85.2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1.1 倍,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6 偏多年;5 月平均降水量132.1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1.1 倍,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6 偏多年。夏季(6—8 月) 降水量278.2—742.7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周至持平,其余区(县)均偏多,偏多0.4—1.4 倍;全市平均降水量423.8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六成,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 偏多年,属异常偏多年份。其中,7 月平均降水量178.5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九成,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5 偏多年。秋季(9—11 月)降水量123.5—308.6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西咸持平,周至、鄠邑、长安、蓝田偏多一至五成,其余区(县)偏少一至二成;全市平均降水量205.5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近1 成,属正常略偏多年份。其中,11 月降水量15.3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四成。12 月降水量8.6—14.2 毫米,周至最少,高陵最多。与历年同期相比,全市均偏多,偏多二至七成,全市月平均降水量10.7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一成,为2005 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年份。

首场透雨、华西秋雨、入冬  2023年3 月23 日,出现大范围降水,降水量11.3—19.5 毫米,除高陵、泾河外的5 个国家站日降水量超过15 毫米,达到春季首场透雨标准。春季首场透雨出现时间为3 月23 日,较常年(4 月12 日)偏早20 天,为近5 年最早。华西秋雨于9 月18 日开始,较常年偏晚4 天,截至10 月7 日,秋雨期长度为20 天,较常年偏少5 天,雨量达158.0毫米,较常年偏多1.6 倍,综合强度等级为正常。全市除周至(11 月12 日)外各区(县)于11 月上旬入冬。与常年相比,长安、蓝田持平,高陵、蓝田、周至、西咸偏晚1—5 天,泾河偏早5 天,其余区(县)偏早1—2 天。初雪、雷电2023 年11 月10 日全市迎来初雪,伴随雷暴天气,初雪较常年偏早,历史最早为1971年10月22日(周至)。根据雷暴观测数据,历史上西安最晚雷暴出现日期是10 月31 日,出现在1980 年,其次是1985 年10 月30 日,11 月出现雷暴天气实属罕见。

日照  2023 年总日照时数1868.4—2407.6 小时,长安最少,周至最多。与历年同期相比,长安、高陵、蓝田偏少3.1—74.8 小时,其余区(县)偏多13.1—645.6 小时。全市平均日照时数2030.4 小时,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104.1 小时,属正常略偏多年份。(曲静)

【水文】西安市河网密集,有渭河、泾河、灞河、浐河、沣河、潏河、黑河、涝河、石川河、零河等较大河流55 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有36 条。绝大多数河流由南向北流经渭河平原注入渭河。黄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8.46%。流域面积超过1000 平方千米的有黑河、灞河与沣河。上述3 条河流的流域面积占全市流域总面积82.37%。发源于秦岭山地的渭河南侧支流,因秦岭北坡山势陡峭,沟谷深邃,谷峰相间,状若梳齿,使河流具有以下结构特征:流向多呈东南—西北向。河流在秦岭山地沿沟壑曲折南向,出峪后,顺地形斜面自东南流向西北,地质构造断裂带也大致沿东南—西北走向,灞河、浐河、潏河、沣河均沿断裂带走向流动;河道纵向比降大。各条河流上游段流经秦岭山地时,谷深、坡陡、流急。出峪后中游段切穿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坡度减小,水流较缓;下游河道横向摆动显著,具有游荡性河流特征。渭河不断向北迁移,灞河由东向西摆动,沣河由西向东演变,潏河、滈河交替泛滥,形成片状展布的古河道、边滩和心滩;上游河道曲折深切,多峡谷险滩。秦岭北侧峪口多达70 余处;河床堆积物明显。从河源到河口,随着坡度减小,河流挟沙能力降低,悬移物在下游形成沿河有规律的堆积分布。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匀是该市河流共同的显著特点。丰水年与枯水年径流量相差4—7 倍,一些山区支流年径流量相差达10 倍,有的河流下游枯水年甚至基本断流。河流的年内径流量变化也较大,每年2月份枯水期,径流量仅为全年总量2%,时有断流现象,而7—10 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年总量45%—56%。

2023 年西安测区,陈河站日平均水位601.09 米、年径流量5.160×108立方米、年输沙量4.15×104 吨;黑峪口站日平均水位469.34 米、年径流量2.564×108立方米;秦渡镇站日平均水位395.66 米、年径流量5.578×108立方米、年输沙量28.1×104吨;高桥站日平均水位413.82 米; 年径流量2.956×108立方米; 年输沙量12.1×104 吨;大峪站日平均水位808.50 米、年径流量3766×104立方米;罗李村站日平均水位505.75 米、年径流量3.718×108立方米、年输沙量167×104吨;马渡王站日平均水位424.83 米; 年径流量5.413×108立方米; 年输沙量74.6×104 吨; 涝峪口站日平均水位508.94 米;年径流量1.606×108立方米; 年输沙量5.97×104 吨。(西安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

【自然资源】河流、水资源  西安地区自古有“八水绕长安”之美称。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皂河、沣河,北有渭河、泾河,此外还有黑河、石川河、涝河、零河等河流。其中绝大多数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渭河横贯西安市境内约150 千米,年径流量25 亿立方米。西安地下水储量估算,总计19.91 亿立方米。还另辟有较理想的水源基地。2001 年12 月,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 亿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 万吨,加上地下水资源,市区日供水能力172 万吨,基本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2023 年,引汉济渭先期通水,引蓝济李全线贯通,李家河水库通过竣工验收,3 座水厂建成投产,新增产能33 万吨/ 天,城市供水能力达到270 万吨/ 天。

土壤  土壤分布形成南北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黄褐土、褐土为代表,南部的秦岭山地以黄棕壤、棕壤为代表。据1980—1986 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 个土类24 个土壤亚类50 个土属,计181 个土种。土壤类型的复杂多样,为区内农作物的多品种组合提供有利条件。

动植物  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直接侵袭,尚保留若干第三纪古老的孑遗植物,如银杏、水青树、连香、马甲子等。秦岭山地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丛草甸、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等自然植被类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计有野生植物138 科681属2224 种,为中国种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库之一。渭河平原主要为大田农作物、蔬菜、果园和城市绿化等栽培植物类型。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有兽类55 种、鸟类177 种,包括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秦岭亚种、鬣羚、大鲵、黑鹳、白冠长尾雉、血雉、金鸡等珍稀动物。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域内已建立3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矿产资源  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 种,其中金属矿产21 种、非金属矿产22 种、能源矿产2 种、其他矿产2 种。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具有良好的储存地热水的地质条件,仅城区可以开发的地热面积780 平方千米,地下热水可采储量5.39 亿立方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
发布时间:2025-04-30 10:21 来源:市地方志

【地理位置、面积】西安市位于黄河流域中部关中平原,北纬33°42′—34°45′和东经107°40′—109°49′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渭南市、商州区、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陵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域东西长204 千米,南北宽116 千米。总面积10097.01 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西安市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1.3 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域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 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西安市域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构成其地貌主体。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867米,是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700 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 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气候】西安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根据近30 年(1991—2020 年) 气候资料统计分析,年平均气温13.5℃—15.0℃,最冷1 月平均气温-1.2℃—0.7℃,最热7 月平均气温26.9℃—27.5℃,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 年12 月28 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3℃(长安2006 年6 月17 日)。年降水量506.1—692.2 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954.9 毫米(2003 年,临潼),年最小降水量为277.6 毫米(2013 年,西安)。日最大降水量138.9 毫米(2007年,高陵),9 月为明显降水高峰。年日照时数1781.0—2068.9 小时。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高温、大风、沙尘、雷电、冰雹、暴雨、低温冻害、连阴雨、大雾和霾。2023 年西安市年平均气温14.5℃,较历年(1991—2020 年)均值偏高0.3℃,冬、夏季基本持平,春季偏低、秋季偏高,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 偏高年;降水量913.0 毫米,较历年均值偏多五成,各季均偏多,春、夏季异常偏多,分别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3 和第2 偏多年。全年灾害性天气多发,主要有大雾和霾、高温、暴雨、连阴雨、大风、沙尘、冰雹等。春季首场透雨出现时间为3 月23 日,较常年(4 月12 日)偏早20 天,为近5 年最早。夏季高温日数较上年偏少,华西秋雨开始时间为9 月18 日,较常年偏晚4 天,秋雨期长度为20 天,较常年偏少5 天,综合强度等级为正常。5 月25 日— 6 月4 日、9 月18 日—10月6 日出现2 次重大区域性连阴雨天气过程。11 月10 日出现雷暴天气实属罕见。

气温  2023 年平均气温13.5℃—15.7℃,灞桥最低,市区最高。与历年同期(1991—2020 年)相比,鄠邑偏低0.2℃,其余区(县)均偏高,偏高0.2℃—0.8℃(图1),市区偏高0.5℃。全市年平均气温14.5℃,较历年同期偏高0.3℃,属正常略偏高年份( 图2)。年内5 月、6 月、10 月和12 月气温偏低,7 月气温与历年持平,其余月份均偏高。最冷1 月平均气温0.3℃,最热7 月平均气温27.2℃(图3)。年极端最高气温39.1℃(7 月9 日,泾河),市区38.7℃(7 月10 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3.5℃(11 月6 日,蓝田),市区-7.7℃(12 月22 日)。冬季(2022 年12 月至2023 年2 月)平均气温0.5 ℃ —3.6 ℃, 与历年同期相比,周至、鄠邑、长安、蓝田偏低0.1℃—0.5℃,其余区(县)偏高0.3℃—0.8℃;全市平均气温1.7℃,与历年同期持平。其中,1 月、2 月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分别偏高0.4℃和0.8℃,均属正常略偏高年份。春季(3—5 月)平均气温14.7℃—16.3℃,与历年同期相比,鄠邑、泾河偏低0.1℃—0.3℃,长安持平,其余区(县)均偏高,偏高0.1℃—0.9℃;全市平均气温14.4℃,较历年同期偏低0.8℃,为1997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 偏低年。其中,3 月气温11.6℃,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2.0℃,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 偏高年。夏季(6—8 月)平均气温25.2℃—26.2℃,与历年同期相比,鄠邑、长安、蓝田偏低0.4℃—0.6℃,其余区(县)均偏高,偏高0.1℃—0.5℃;全市平均气温26.9℃,较历年同期偏低0.1℃,属正常略低年份。其中6 月平均气温24.4℃,与历年同期相比偏低1.0℃;7 月平均气温27.2℃,与历年同期持平;8 月平均气温26.2℃,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0.8℃。秋季(9—11 月) 平均气温14.1℃—15.9℃,与历年同期相比,各区( 县) 均偏高, 偏高0.4 ℃ —1.8℃;全市平均气温14.7℃,较历年同期偏高0.8℃,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 偏高年。其中,9 月平均气温21.8℃,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1.6℃,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 偏高年;10 月、11 月平均气温与历年同期相比均偏高0.7℃。12 月平均气温-0.1℃—2.7℃,与历年同期相比,市区偏高0.6℃,其余区(县)偏低0.1℃—1.2℃;全市平均气温0.9℃,与历年同期相比偏低0.6℃,为1994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6偏低年。

降水  2023 年降水总量759.1 毫米—1295.0 毫米(图4),泾河最少,蓝田最多。与历年同期相比,各区(县)均偏多,偏多二至九成(图5)。日最大降水量89.6 毫米(7 月13 日,蓝田),市区日最大降水量78.8 毫米(6月3日)。全市年平均降水量913.0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五成(图6),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3 高值年。7 月平均降水量最多,为178.5 毫米;其次为8 月,为138.7 毫米;1 月平均降水量最少,为3.3 毫米。冬季(2022 年12 月至2023年2月)降水量17.7— 40.3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周至、鄠邑偏少一至三成,高陵持平,其余区(县)偏多一至五成;全市平均降水量32.8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四成,为2007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 偏多年,属偏多年份。其中,2 月平均降水量17.6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近六成,为2010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 偏多年,属异常偏多年份。春季(3—5 月) 降水量219.0—285.4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各区(县)均偏多,偏多0.7—1.4 倍;全市平均降水量251.1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九成,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3 偏多年,属异常偏多年份。其中,4 月平均降水量85.2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1.1 倍,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6 偏多年;5 月平均降水量132.1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1.1 倍,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6 偏多年。夏季(6—8 月) 降水量278.2—742.7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周至持平,其余区(县)均偏多,偏多0.4—1.4 倍;全市平均降水量423.8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六成,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 偏多年,属异常偏多年份。其中,7 月平均降水量178.5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九成,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第5 偏多年。秋季(9—11 月)降水量123.5—308.6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西咸持平,周至、鄠邑、长安、蓝田偏多一至五成,其余区(县)偏少一至二成;全市平均降水量205.5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近1 成,属正常略偏多年份。其中,11 月降水量15.3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四成。12 月降水量8.6—14.2 毫米,周至最少,高陵最多。与历年同期相比,全市均偏多,偏多二至七成,全市月平均降水量10.7 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一成,为2005 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年份。

首场透雨、华西秋雨、入冬  2023年3 月23 日,出现大范围降水,降水量11.3—19.5 毫米,除高陵、泾河外的5 个国家站日降水量超过15 毫米,达到春季首场透雨标准。春季首场透雨出现时间为3 月23 日,较常年(4 月12 日)偏早20 天,为近5 年最早。华西秋雨于9 月18 日开始,较常年偏晚4 天,截至10 月7 日,秋雨期长度为20 天,较常年偏少5 天,雨量达158.0毫米,较常年偏多1.6 倍,综合强度等级为正常。全市除周至(11 月12 日)外各区(县)于11 月上旬入冬。与常年相比,长安、蓝田持平,高陵、蓝田、周至、西咸偏晚1—5 天,泾河偏早5 天,其余区(县)偏早1—2 天。初雪、雷电2023 年11 月10 日全市迎来初雪,伴随雷暴天气,初雪较常年偏早,历史最早为1971年10月22日(周至)。根据雷暴观测数据,历史上西安最晚雷暴出现日期是10 月31 日,出现在1980 年,其次是1985 年10 月30 日,11 月出现雷暴天气实属罕见。

日照  2023 年总日照时数1868.4—2407.6 小时,长安最少,周至最多。与历年同期相比,长安、高陵、蓝田偏少3.1—74.8 小时,其余区(县)偏多13.1—645.6 小时。全市平均日照时数2030.4 小时,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104.1 小时,属正常略偏多年份。(曲静)

【水文】西安市河网密集,有渭河、泾河、灞河、浐河、沣河、潏河、黑河、涝河、石川河、零河等较大河流55 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有36 条。绝大多数河流由南向北流经渭河平原注入渭河。黄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8.46%。流域面积超过1000 平方千米的有黑河、灞河与沣河。上述3 条河流的流域面积占全市流域总面积82.37%。发源于秦岭山地的渭河南侧支流,因秦岭北坡山势陡峭,沟谷深邃,谷峰相间,状若梳齿,使河流具有以下结构特征:流向多呈东南—西北向。河流在秦岭山地沿沟壑曲折南向,出峪后,顺地形斜面自东南流向西北,地质构造断裂带也大致沿东南—西北走向,灞河、浐河、潏河、沣河均沿断裂带走向流动;河道纵向比降大。各条河流上游段流经秦岭山地时,谷深、坡陡、流急。出峪后中游段切穿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坡度减小,水流较缓;下游河道横向摆动显著,具有游荡性河流特征。渭河不断向北迁移,灞河由东向西摆动,沣河由西向东演变,潏河、滈河交替泛滥,形成片状展布的古河道、边滩和心滩;上游河道曲折深切,多峡谷险滩。秦岭北侧峪口多达70 余处;河床堆积物明显。从河源到河口,随着坡度减小,河流挟沙能力降低,悬移物在下游形成沿河有规律的堆积分布。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匀是该市河流共同的显著特点。丰水年与枯水年径流量相差4—7 倍,一些山区支流年径流量相差达10 倍,有的河流下游枯水年甚至基本断流。河流的年内径流量变化也较大,每年2月份枯水期,径流量仅为全年总量2%,时有断流现象,而7—10 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年总量45%—56%。

2023 年西安测区,陈河站日平均水位601.09 米、年径流量5.160×108立方米、年输沙量4.15×104 吨;黑峪口站日平均水位469.34 米、年径流量2.564×108立方米;秦渡镇站日平均水位395.66 米、年径流量5.578×108立方米、年输沙量28.1×104吨;高桥站日平均水位413.82 米; 年径流量2.956×108立方米; 年输沙量12.1×104 吨;大峪站日平均水位808.50 米、年径流量3766×104立方米;罗李村站日平均水位505.75 米、年径流量3.718×108立方米、年输沙量167×104吨;马渡王站日平均水位424.83 米; 年径流量5.413×108立方米; 年输沙量74.6×104 吨; 涝峪口站日平均水位508.94 米;年径流量1.606×108立方米; 年输沙量5.97×104 吨。(西安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

【自然资源】河流、水资源  西安地区自古有“八水绕长安”之美称。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皂河、沣河,北有渭河、泾河,此外还有黑河、石川河、涝河、零河等河流。其中绝大多数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渭河横贯西安市境内约150 千米,年径流量25 亿立方米。西安地下水储量估算,总计19.91 亿立方米。还另辟有较理想的水源基地。2001 年12 月,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 亿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 万吨,加上地下水资源,市区日供水能力172 万吨,基本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2023 年,引汉济渭先期通水,引蓝济李全线贯通,李家河水库通过竣工验收,3 座水厂建成投产,新增产能33 万吨/ 天,城市供水能力达到270 万吨/ 天。

土壤  土壤分布形成南北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黄褐土、褐土为代表,南部的秦岭山地以黄棕壤、棕壤为代表。据1980—1986 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 个土类24 个土壤亚类50 个土属,计181 个土种。土壤类型的复杂多样,为区内农作物的多品种组合提供有利条件。

动植物  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直接侵袭,尚保留若干第三纪古老的孑遗植物,如银杏、水青树、连香、马甲子等。秦岭山地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丛草甸、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等自然植被类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计有野生植物138 科681属2224 种,为中国种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库之一。渭河平原主要为大田农作物、蔬菜、果园和城市绿化等栽培植物类型。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有兽类55 种、鸟类177 种,包括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秦岭亚种、鬣羚、大鲵、黑鹳、白冠长尾雉、血雉、金鸡等珍稀动物。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域内已建立3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矿产资源  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 种,其中金属矿产21 种、非金属矿产22 种、能源矿产2 种、其他矿产2 种。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具有良好的储存地热水的地质条件,仅城区可以开发的地热面积780 平方千米,地下热水可采储量5.39 亿立方米。

加载中!
到底啦!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支持IPV6

网站标识码:6101000007 陕ICP备2024054100号 陕公网安备 61011202000087号

本站支持IPV6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网站标识码:6101000007 陕ICP备2024054100号 陕公网安备 610112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