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乡村教师”,走在田间的第5475天

2019-08-07 17:01  来源:多彩贵州网

优果贵州【新闻列表】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李晓芳刘肇锦)8月6日早上六点,罗甸县果业产业化发展办公室的农艺师王正媛起了个大早,到单位接新运来的火龙果种苗。龙坪镇五星村的几位村民自愿换种,她们今天要把苗给送到村民手里。

  “现在送的这批苗是自花授粉的品种,以前的老品种人工授粉,管理起来比较麻烦。”农艺师王正媛拿着刚在路边买的早餐,在车上一边吃着一边给记者解释。

  从罗甸的县城到五星村驾车大约半小时,快到目的地的时候,她掏出电话挨个给村民打电话来取苗。很快,车辆就开到了位于五星村的海源火龙果种植科普示范基地。

  王正媛跟取苗的村民提醒栽培的注意事项。刘肇锦摄

  此时,有三个村民已经到了基地侧面的院子,一下车王正媛便熟络地跟村民聊起天,前两批果卖得怎么样?果园里的火龙果长势如何?新的品种平时施水施肥要注意的事......不断地给村民提醒注意事项。

  “我光这样说你们听了之后也不一定记得住,我等下发文字给你们微信,跟着做就行。”王正媛提醒到。

  五星村是一个布依族聚居村落,村里的日常交流都使用布依语,跟罗甸的方言很不一样,一旁的人听起来像在说外语,但对在基层从事农技工作多年的王正媛来说毫无压力。

  五星村村民王国芳家里有12亩的火龙果基地,今年新辟了3亩地用来换种,由于换种之后到收成有近3年的时间,很多人不愿意换。

  “我自己在家带小孩,现在她太小了,授粉的时候从晚上九点开始,要出去一整晚,小孩没人照顾,不放心。所以干脆换成不用(人工)授粉的方便些。”王国芳的地里也有部分自花授粉的品种,不过都是跑到一些公司的基地捡来的。在村里听说可以报名领苗之后就过来了。

  大约花了一个小时,全部4200株火龙果苗认领完毕。刘肇锦摄

  “这些苗拿回去,上次发的杀菌的那个肥料,一袋你们放十斤水再浇肥,水莫放少了哈。”临走时王正媛不忘提醒到。

  结束了这边的工作,一行人来到五星村的火龙果基地。基地里培育着“黔红”“黔蜜龙”两种自花授粉的火龙果。粗壮的茎条上一个个火龙果饱满又挺立。虽然还未变红,但已经能看出是一批品质很好的果子了。

  罗甸县果办位于五星村的栽培基地。刘肇锦摄

  不一会儿,王正媛和同事找来不同材料的袋子给火龙果套袋。

  “我们根据套袋下来的实验效果,看看哪一种套袋出来果品外观和品质更好,更适合做推广。套袋可以让火龙果减少农药残留,还可以让果子外观和品质更好。”王正媛告诉记者,现在罗甸的农民种火龙果都很熟练了,到明后年想要向他们推广套袋和疏花疏果(人为去除过多的花和幼果,可以保证花朵和果实吸收到足够的营养,最终获得优质的果实,并持续丰产),帮助村民种植的火龙果基地提质争效,卖出更好的价钱。

  王正媛给自花授粉的火龙果套袋,这样出来的果子外观会更加鲜红靓丽,滋味营养也能很好保留,还能减少农药残留。刘肇锦摄

  到今年8月,正好是王正媛从事农技工作的第十五年,五千多个日子下来,她走遍了罗甸每一块有火龙果生长的土地。

  走访种植户巡回教学、做技术指导培训、检查病虫害、推广品种和技术、送农业生产物资、在基地试验科研......这些事情构成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一天。

  她常常觉得自己没做什么了不得的事情。要说令她自豪的是培养了一批懂理论、会技术、懂销售的致富“二传手”。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对种植户进行从生产到管理再到销售的培训,这些“二传手”靠着全新武装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打拼下了幸福的生活。

  如今,通过技能学习,“二传手”班积硬拥有了100亩火龙果种植基地。刘肇锦摄

  沿河村的班积硬就是这些致富“二传手”里特别的一位。2013年,班积硬外出务工返乡,由于没有了务工收入,还要赡养老人抚养小孩,结果在返乡后两年内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贫困,但他却十分好学,每一次培训都不落下。即使已经“出师”,但只要县里有培训,一定会争着抢着去参加。如今,班积硬靠着培训学来的本领,管理着100亩的大基地,摇身一变,从贫困户变成了种植大户。

  2007年,刚开始推广种植火龙果时,还面临着很多的质疑,这个推广的品种是否有效还有待验证。

  那时候农技人员们下乡给农民发苗发有机肥,由于没有系统的培训,拿着苗回家的农民有的因为管理不善,总是面临低产、品质不好、卖不出价这些问题,最终诱发的不满情绪都要由农技人员承担着。可他们能做的就是反复地为这些种植户解决问题和进行培训,并不断尝试新的技术和品种来推广,只是为了不辜负种植户的期望和信任。

  夜幕降临,她才终于回到办公室,但这一天的工作并未结束,还有一批资料等着她处理。

  “对我来说,在这个岗位上会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农户,只要他勤劳,如果我这一小点指导,能够帮助他走上致富的道路,对我来说就很满意了!”对于这份工作在她看来只要帮到人就值了。

  “火龙果真的是帮到了罗甸很多家庭”,采访快结束时,她突然抬头说了这句话,她的声音微微哽咽,眼里的泪意被克制着。她说她会一直在农技的一线,看着罗甸的火龙果扬名世界的那天。

  “火龙果真的是帮到了罗甸很多家庭”,采访快结束时,她突然抬头说了这句话,她的声音微微哽咽,眼里的泪意被克制着。她说她会一直在农技的一线,期待罗甸的火龙果扬名世界的那天。

  罗甸红心火龙果。刘肇锦摄

  如今贵州的火龙果种植面积8.8万亩,位居全国第三。从火龙果培育成功到推广农民种植,贵州花了12年时间。期间有许多农技人员、科研人员、产研人员长期奔走在贵州的田间,为农民提供从生产到销售,从政策到资金,从双手到头脑的指导和支持。他们是另类的“乡村教师”,也是乡村土地上农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编审:袁小娟

作者: 编辑: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