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立足“四美”打造新时代苗疆小城

发表时间:2020-11-01 23:21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余光燕 通讯员 张强  每当华灯初上,夜幕下的台江县城灯火璀璨、流光溢彩,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这是近年来台江的变化带给居民的惊喜。

  2017年4月,台江县成功创建成为州级文明县城。以此为契机,县委县政府立即行动,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目标,全县上下一鼓作气、凝心聚力深化创建。在全县积极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居民也真切感受到这座苗疆小城的可喜变化。

  视觉美  打造城市“高颜值”

  夏末,走在干净整洁的苗疆小城街面,绿树成荫、花团锦簇;醒目的文明标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台江正以“高颜值”的城市面貌,踏步跃进新时代。

  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目标,台江县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创建活动为载体,采取强力措施,加强基本保障,动员全民参与,全面推进城乡文明创建工作。

  大力推进县城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近年来,台江累计投入5.48亿元,完成翁你河综合整治建设,建成人行步道和景观长廊,完成城南环路、文昌路等道路改扩建,完成县城主干道绿化及县城路灯升级改造,建成城南环路、洋汪等地旅游公厕和停车场,推进县城“三水共建”项目,县城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翁你河畔,提升改造之后的滨江步道惊艳亮相;风雨桥两岸,背街小巷完成地下管网、路面硬化、步道绿化等立体改造之后焕然一新。

  巴拉河畔,一条生态文明公路悄然成形,车行其中,独特的田园微丘、清江水韵、观景廊道让人应接不暇。

  与此同时,台江加大农贸市场整治力度,划行归市,着力解决违规摆卖、卫生脏乱等问题,增加行业规范制度、公示内容40多项,市场环境极大改善。

  在狠抓环境卫生、农贸市场等突出问题综合整治的同时,该县也在交通秩序方面狠下功夫。

  台江县城按照“一街一长、分段管理、整体提升”思路精选街长8名段长113名,村寨以“十户一体”为基础推选“户长”2600余名,推动城镇管理、村寨治理触角延伸到了小街小巷村头村尾,解决好“最后一米”“最后一人”的问题。古老的苗疆小城,换了容颜。

  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一处处看得见的变化,共同擦亮了城市文明底色,不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体验美  城市文明有温度

  走进台江县政务中心的办事大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新式排椅、饮水机、图书角、叫号查询一体机等一应俱全;窗口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现在办事可真方便哦,一下子就给我整好了。”8月12日,在台江县政务大厅的医保服务窗口,来自老屯乡岑帮村的村民熊记选办好了医疗报销,窗口的工作人员还细细跟她讲解报销的情况。

  “她的这笔费用是在省外产生的,数额比较大。我核实清楚数额之后,才约她过来的,所以在现场不用等很久。”工作人员介绍说。

  熊记选告诉记者,从村里到县城,需要坐13块钱的班车。换做以前,如果时间对不上或者办理时间太长,很可能当天回不到家。但现在,她不再担心这个问题。

  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县政务服务中心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为服务宗旨,以‘以民为本、以客为尊’为政务服务理念,始终将便民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

  在做好政务服务的同时,县政务中心也在不断地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长效机制,狠抓业务工作。

  “以前,我们中心像是一个文件‘收发室’,各个窗口收了待办文件拿回单位办理,导致办事效率非常低。现在不行了,我们要求要做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中心主任邰勇介绍说。

  整治“庸懒慢浮”、“门难进、 脸难看、事难办”现象,该中心打造了“五个一”工程:在办理日常行政审批手续时,大厅窗口工作人员从“一个微笑相迎、一声问候暖心、一把椅子请坐、一杯热水相敬、一份真诚办事”的点滴做起,全力为群众和企业营造更良好的办事氛围;充分践行“六个零”的服务承诺: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程序“零障碍”、服务承诺“零失信”、服务质量“零投诉”。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政务服务只是其中一项,在城市社区“微改造”、市政管理精细化、志愿服务常态化等方方面面的提升中,文明创建带给居民的,不仅是城镇容貌的变化,还有城市“文明温度”的提升。

  特色美 传统文化散发新活力

  沿着干净整洁的青石板步道走进红阳苗寨,溪水潺潺、虫鸣鸟叫,依山而建的苗家吊脚楼,鳞次栉比。

  就是这样的别样风情,从2017年开始接待游客以来,红阳苗寨每年能够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

  “以前我们村里的路不好走,卫生条件也差,更不说接待能力了,偶尔有些游客进村,但都是转一圈就走了。如今村里有了民宿,留下来的客人多了,我们对到来的游客,当做是贵客一样招待。”今年25岁的村民吴光芬快人快语,对村里的变化感到十分欣喜,对未来发展充满期望:“游客多了,我的刺绣也好卖了很多。我计划着,明年自己开一个刺绣工坊,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体验项目。”

  据了解,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台江将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持地方特色、保留历史文脉、保护生态环境,精心在苗寨打造出100多个富含苗族文化元素的文化广场;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全面统筹起来,着力抓实村容大整治、造绿大行动、道路大畅通、水系大净化,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优势转为产业优势,乡村旅游逐步兴起、渐成产业。

  同时,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将民族节日、民族古迹、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重点来抓。先后完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湖会馆、张秀眉故居、文昌宫古建筑群门厅,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施洞杨家窨子屋屋面捡漏维护工作;县苗族刺绣博物馆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认真做好博物馆刺绣藏品管理,对12幅藏品的受潮进行了修复和养护。

  当前的台江,正借助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变得熠熠闪光。

  成效美 群众收获沉甸甸

  无论是棚户区改造,还是县城绿化带建设,今年,台江的民生项目不仅陆续落了地,更落在了群众的心里。

  民生事业是台江县的品牌和优势。目前着眼于覆盖周边区域的台江县民族中医院已经陆续开工建设,将打通医护人员专业培训提升通道,提升医疗学术价值,实现优质技术资源共享。

  2016年5月,在中组部驻台江县扶贫工作组的协调下,台江县医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并成为浙大二院台江分院。同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巩固提升精准扶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提高贫困人员自我脱贫能力。

  2019年台江县争取到中央资金93.8万元投入到登鲁上寨、红阳村、交片村等10余个村寨。其中,新建2座活动室,修缮8座活动室,硬化8个活动广场,增设12个宣传栏,投放4个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村。

  毫无疑问,一大批产业项目、城建项目和民生项目的上马和投产,正在改变着苗疆小城落后的面貌,并将成为日后台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原动力。

  当下,借助G60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的交通便利,毗邻州府凯里、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等城市地理优势,主动融入周边县市城市经济圈和旅游经济圈,台江“东扩、南拓、西联、北跨、中优”的城市发展格局更加清晰,链接东西部的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一个干净、绿色、宜居的高质量发展的新台江正蓬勃而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余光燕 通讯员 张强)

 

责任编辑:赵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