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武剑教授团队在国际卒中大会(ISC 2025)上公布基于ChatGLM-6B大语言模型开发的急性卒中辅助诊断系统,在急性期卒中识别、大血管闭塞识别和静脉溶栓适应症筛查方面展现出极高准确率,使人工智能技术在严肃医疗领域轻量化部署与落地成为可能,卒中诊疗迈入“AI精准决策”时代。

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超390万,每12秒新增1例,每21秒1人死亡,血管危险因素对卒中风险权重的不断变化,给传统的8+2筛查和脑卒中防治政策的研究带来挑战。武剑团队主导的数智化技术革新重塑全病程管理:可穿戴设备联合大数据动态预测风险,急诊卒中辅助诊断系统基于临床文本与非增强CT(NCCT)提高卒中识别准确率,灵犀脑血管病专病大模型实现基于指南的临床决策秒级生成,智能康复机器人优化训练方案。长期耕耘的京北脑卒中防治网络,使地区200万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时间(DNT)显著优于全市、全国平均水平。

武剑团队布局脑血管病诊疗防控全周期管理,构建完整技术生态:针对病前筛查,开发筛查工具和高危人群管理工具,并针对性接入可穿戴设备,配合国家百万减残委员会使卒中防治关口前移;针对病中诊疗,灵犀专病大模型基于120亿医学数据和950k脑血管病数据训练,标准化诊疗建议与三甲医院共识符合率95%以上,基于ChatGLM大语言模型开发的急诊卒中识别系统,探索AI技术轻量化部署与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针对病后康复,基于脑电训练的手功能康复系统助力卒中病后减残复康。通过“技术创新+区域协同”,引领我国卒中防治向“精准医学”转型。

 

脑血管疾病是否和遗传有关?

规律服药为何还会脑卒中?

可穿戴设备能预测卒中风险吗?

10分钟内大模型能否生成个性化治疗方案?

欲知答案,

敬请关注中国网《中国名医》直播节目。

 

名医简介

武剑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医疗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长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同行评议专家,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担任《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脑血管病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全科医学》《Stroke and VascularNeurolog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等杂志编委。

荣誉成果:获评北京市“十百千”项目十人才、北京市 215工程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高层次公卫领军人才、北京市登峰团队带头人等称号,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领域备受认可,成为行业典范。

获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杰出担当奖”、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控工程“突出贡献专家奖”、环球时报“荣耀医者奖”、中华医学会“金笔奖”,并被评为国家卫计委脑卒中新技术推广培训项目优秀专家。

学术成果丰硕,在 SCI和核心期刊发表文章 200余篇,作为主编及副主编完成 9部专著。

擅长领域:神经系统常见病,更精于疑难杂症的诊治,专注于脑血管病、神经遗传变性病、运动障碍性疾病、脱髓鞘病以及癫痫、头痛、眩晕、记忆力和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治。

 

名医访谈

对话院长

学术讲坛

平台介绍

《中国名医》是中国网和京医会联合打造的专注于医药行业的中央级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名医访谈、对话院长、学术讲坛等栏目。

《中国名医》的宗旨是开展学术交流、提高诊疗水平、宣传医德风尚、促进医患和谐。邀请专家教授、名医大咖、学科带头人等出镜访谈、开讲授课,研判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传播学术前沿的理论观点,向社会大众和基层医生提供权威先进的诊疗技术和专业实用的医学知识。

《中国名医》的使命是践行党中央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宣扬医护人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为推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团队成员

总顾问:王捍峰
出品人:戴 凡
总监制:马海伟
主编:侯 怡
外联主任:张国萍 刘佳
制作机构:鼎医传媒
电话/微信:13911908516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