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通讯员 熊衍峰)在新时代疾控事业发展的征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专业守护健康,用担当诠释使命。为全面展现干部职工恪尽职守、科学严谨的职业风貌,赣州市疾控中心(市卫监局)推出“科室风采”专栏,以榜样力量凝聚前行合力,以先进典型激励奋进之志。
赣州市疾控中心(市卫监局)地方病与慢性病预防控制科,肩负着全市地方病(如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土食源性寄生虫病等)防控,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死因监测、肿瘤登记、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等),具体负责相关疾病的监测预警、流调、技术指导培训、数据分析评价及健康科普教育等全链条工作,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科室现有8名成员,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年龄与专业结构合理互补。秉持“科学防控、健康为民”的宗旨。科室近年来斩获“全国死因登记报告先进集体”、“全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先进单位”、“赣州市三八红旗集体”等30余项国家、省、市级荣誉;成员个人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赣州市巾帼建功标兵”、“优秀医师”等荣誉40多项。
持之以恒,筑牢地方病控制堤坝
赣州市曾是地方病流行较重地市,碘缺乏病,饮水型氟中毒影响居民健康。为消除地方病的危害,科室严格落实防控规范,强化监测评价与科普传播,精准掌握致病因素和病情动态,协同多部门推动防控措施落地。经不懈努力,居民甲状腺肿大率持续下降,16个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村改水率达100%,氟骨症、氟斑牙检出率显著降低,长期维持碘缺乏病消除状态和饮水型氟中毒控制状态。同时以“强自身、带全市”为目标,通过竞赛练兵提升能力,多次举办全市地方病防治技能竞赛,打造了一支技术精湛的专业队伍。2023年主导选拔集训的赣州市代表队代表江西省在全国地方病防治技术竞赛中斩获团体一等奖。
效率为先,建起慢性病预防屏障
慢性病防控领域,科室以“实效”为导向,构建全方位防控体系。搭建覆盖市-县-乡-村四级肿瘤登记与死因监测网络,基础数据质量位居全省前列,为全市健康指标(期望寿命、过早死亡率等)测算及疾病谱编撰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创建7个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其中2个国家级)。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现全市覆盖,近四年共培育健康指导员16886人次,打造健康支持性环境266个。团队创作的沙画、短视频等科普作品屡获全国、省级奖项,有效提升健康知识知晓率。此外,科室参与推进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肺癌筛查和早期干预、儿童口腔疾病等20余个国家、省级慢病防控项目,其中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项目受邀在全国脑卒中大会作经验交流并获推广。
精准施策,磨砺寄生虫病铲除利剑
寄生虫病防控工作复杂,地慢科实施精准策略,将技术下沉基层。工作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带领全市有序开展血吸虫病、疟疾、土食源性寄生虫病、儿童蛲虫病等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连续四年荣获全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目前,赣州市儿童蛲虫病、土源性寄生虫病人群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全市连续56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连续63年无本地感染血吸虫病病例,血吸虫病持续维持消除状态;连续14年无本地感染疟疾及输入性继发疟疾病例报告,维持消除疟疾状态,切实保障了市民免受寄生虫病侵害。
未来,地慢科将在地方病与慢性病防控道路上笃定前行,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更大的力量。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