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理想i8(配置|询价)与乘龙卡车的对撞试验,需结合碰撞力学、结构设计和测试条件等核心因素。以下是关键物理原理的深度解析:
一、动量守恒与动能分配的争议
质量与速度的失衡
理想i8整备质量约2.6吨,卡车标称8吨,两者质量比约1:3。若按宣传的“双车各50km/h相对速度100km/h”碰撞,根据动量守恒定律(
m₁v₁ + m₂v₂ = m₁v₁' + m₂v₂'
),卡车动量显著大于i8,碰撞后卡车不应出现剧烈反向运动(如四轮离地)。
实际速度差异:第三方分析显示,i8碰撞时速约70km/h,卡车仅30km/h(相对速度仍为100km/h)。此时i8动能达493千焦,卡车仅278千焦,i8动能近乎卡车2倍,导致卡车被“弹飞”成为可能。
杠杆效应与重心作用
i8车头高度仅约1.2米(低于卡车底盘),撞击点形成支点,产生杠杆效应。卡车重心较高(尤其空载时),碰撞瞬间惯性力使车头绕支点旋转,导致前倾甚至离地。类似“跷跷板”原理,现实中小车撬翻卡车的案例亦存在。
二、结构设计的物理影响
卡车驾驶室锁止机制失效
卡车驾驶室通过液压锁扣(锁销直径≥20mm)固定,需承受1.5吨自重及冲击力。测试中驾驶室脱落,可能因:
锁扣未完全闭合:人为或机械故障导致未锁死;
剪切力超限:碰撞时纵向剪切力破坏锁扣结构(材料强度2000MPa仍可能失效)。
对比证据:理想L9、问界M7(配置|询价)对撞同级别卡车时未出现“低头”现象。
i8的吸能结构优势
i8采用短前悬+11个环形吸能结构,将撞击力分散至3条纵向传递路径。铝合金与热成型钢底盘形成“装甲盒子”,有效吸收动能(碰撞瞬态力达100吨),保障乘员舱不变形。
电动车结构性优势:电池包平铺底盘增加整体刚性,降低变形风险。
三、测试条件的物理局限性
非标准场景削弱普适性
卡车空载且未载货,重心上移,加剧杠杆效应;满载时重心降低,结果可能逆转。
现实事故差异:真实车祸中多为追尾、侧撞或钻底,罕见100%正面对撞。
能量传递路径异常
卡车驾驶室脱离后,部分动能未通过车架传导至后方,变相降低i8承受的冲击力。若锁扣正常,卡车整体结构吸能会更充分。
四、碰撞结果的争议点
- 物理现象
- 理想方解释
- 质疑方观点
- 卡车四轮离地杠杆效应+重心偏移速度造假或锁扣人为解除
- 驾驶室前倾脱落锁扣受剪切力断裂测试前未锁固
- i8车身无损吸能结构优化卡车动能未完全传递
五、物理学的警示
动量传递的真实性:若复测需确保两车速度、质量、锁扣状态公开透明,否则结果仍存疑。
安全误导风险:过度强调“小车胜大车”可能引发用户误判真实道路风险,忽视卡车碰撞的致死率。
理想i8的结构安全确有突破,但此次对撞的物理表现受测试条件特殊性(车速差异、卡车状态)和结构偶然性(锁扣失效)共同影响。若需验证结论,应在载货、锁扣严检条件下复测,并公布假人损伤数据。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