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ZUO JIA YIN XIANG

01 “第十位缪斯”——修女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

为了考验她的学识,曼塞拉总督召集了40名学者,向她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胡安娜从容应对,如“一艘皇家战舰在抵御来犯的平底小舟”。这样一位美貌超群、才学出众、总督夫妇又宠爱有加的青春少女,为什么会在16岁时进修道院呢? 许多学者认为是出于爱情上的危机,从她的爱情诗中,的确也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01
“第十位缪斯”——修女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

为了考验她的学识,曼塞拉总督召集了40名学者,向她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胡安娜从容应对,如“一艘皇家战舰在抵御来犯的平底小舟”。这样一位美貌超群、才学出众、总督夫妇又宠爱有加的青春少女,为什么会在16岁时进修道院呢? 许多学者认为是出于爱情上的危机,从她的爱情诗中,的确也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来源:中华读书报|赵振江
02詹姆斯·劳埃多维奇·帕特森:一生追随普希金的诗人

帕特森出版了九部俄语诗集和散文集。在一首回忆三岁时出演《大马戏团》的诗《摇篮曲》里,他写道:“我飞呀飞,一个欢笑的孩子,被苏维埃强壮而骄傲的双臂高高举起。”

02
詹姆斯·劳埃多维奇·帕特森:一生追随普希金的诗人

帕特森出版了九部俄语诗集和散文集。在一首回忆三岁时出演《大马戏团》的诗《摇篮曲》里,他写道:“我飞呀飞,一个欢笑的孩子,被苏维埃强壮而骄傲的双臂高高举起。”

来源:中华读书报|康慨  
03托马斯·曼:艺术是生活的镜子,也是生活的批判

作为游客,又来德国。瞥见路边书店橱窗里中心位置摆放的是最新印刷的托马斯·曼的书籍和今年以来出版的托马斯·曼相关著作,很是感叹,足见托马斯·曼作品的生命力。作品的生命力是作家创造的,作品的再版对作品的活力可谓是推波助澜。

03
托马斯·曼:艺术是生活的镜子,也是生活的批判

作为游客,又来德国。瞥见路边书店橱窗里中心位置摆放的是最新印刷的托马斯·曼的书籍和今年以来出版的托马斯·曼相关著作,很是感叹,足见托马斯·曼作品的生命力。作品的生命力是作家创造的,作品的再版对作品的活力可谓是推波助澜。

来源:文艺报|李昌珂   
04恩古吉·瓦·提安哥:珍惜和使用本国语言,是保证民族永存的关键

作为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非洲作家之一,恩古吉始终未能如愿,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但如果熟悉这位硬骨头的非洲作家,熟悉诺奖的运行评价机制,也不难发现,这种遗憾可能是一种必然。相对于获得西方评论界和诺奖的认可与肯定,恩古吉在其整个创作生涯中其实更倾向于获得其部族民众的认可与肯定。

04
恩古吉·瓦·提安哥:珍惜和使用本国语言,是保证民族永存的关键

作为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非洲作家之一,恩古吉始终未能如愿,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但如果熟悉这位硬骨头的非洲作家,熟悉诺奖的运行评价机制,也不难发现,这种遗憾可能是一种必然。相对于获得西方评论界和诺奖的认可与肯定,恩古吉在其整个创作生涯中其实更倾向于获得其部族民众的认可与肯定。

来源:文学报|陈平
《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语言万花筒

《芬尼根的守灵夜》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最后一部作品,用乔伊斯自己的话说,创作完《芬尼根的守灵夜》,除了等死,他已经没有其他事情要做了。可见乔伊斯对这部作品非常满意,认为写尽了文学所能写的一切,也达到了他的创作巅峰。

来源:文汇报|戴从容 2025/8/13
《塔尼奥斯巨岩》中的黎巴嫩历史书写

爱德华·萨义德称该趋势标志着一种新阿拉伯写作的诞生,显示出黎巴嫩裔流散作家“为扎根的流亡者和受困的难民发声,为打破界限、改变身份、表达要求发声,以及为新语言发声的渴望”。马洛夫正是这一文学浪潮中的杰出代表。

来源:《外国文学动态研究》|苗海豫2025/7/31
《契诃夫的玫瑰》:无常才是生命的常态

契诃夫把花园写进了自己的小说。在他的小说和戏剧中,有多少或美好或凄凉的花园。花园是契诃夫文学中最重要的意象世界和意义空间。他总是不由自主地回望那一个“荒废的花园”——那就是俄罗斯的过去,是行将告别的十九世纪 。他也在守望一个“新生的花园”——那就是俄罗斯的未来,他无限向往的新世纪。

来源:澎湃新闻|孙竹 2025/7/23
重读《风暴眼》:一道通往内在真实的门户

最近因为一场文学对谈而重读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风暴眼》(The Eye of the Storm),相隔近三十年的阅读感受迥然不同。信息检索的迅捷、批评视野的拓展,以及个人生命经验的沉积,使得这次阅读让我愈发感慨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等学者所强调的:文本意义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与作品的互动中生成的,而非早已封存的真理。

来源:文艺报|王敬慧  2025/7/11
西方文学史上第一组呈现女性内心的爱情诗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爱情诗集《女杰书简》则为人们献上了这些神话故事中被湮没的小人物的心声,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组细腻呈现女性内心世界的爱情诗。

来源:文艺报|杜海燕 2025/7/7
《雅各布之书》:照亮历史,然后治愈世人

也许比起那些渴望在历史乃至政治传统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创作者,托卡尔丘克更信任自己作为心理治疗师的本色当行——一个由被治愈的个体组成的共同体,注定比创伤乃至仇恨的共同体更强大。被治愈意味着有洞穴藏身,如此“等待”——彦塔吞下的卡巴拉护身符——实则涵养了生的可能。

来源:澎湃新闻|暗蓝   2025/6/24
赫尔曼·布洛赫《维吉尔之死》:“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返乡”

普鲁斯特的作品追忆的是美好时代所逝去的一切庞杂与优雅,换言之,那是最后的“整体”,是价值中心尚未崩溃前的世界。而卡夫卡的世界则是未来世界,一个到处充满权力异化的非人世界。在这二者之间,小说艺术需要给出自己的答案,也就是面对中心崩溃后的个体何去何从,在非人世界尚未到来的时刻,人类存在是否尚有救赎的可能?

来源:文艺报|李晓愚2025/5/12
从莎士比亚作品中读懂英国历史

《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格兰》正是以其深邃的历史视角和莎剧背后复杂的隐喻叙事,还原了对人性的认知,并通过文学批评与历史叙事之间的互涉,呈现出莎剧何以成为英国的共同特征和英国性图腾的根本原因。

来源:文汇报|李伟民 2025/4/23
在绝望中寻得救赎之路

疾病与救赎是贯穿作品的核心主题。太宰治通过肺结核这一意象,探讨了肉体与精神的关系。在疾病的阴影下,人物反而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理解生命的机会。太宰治在作品中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绝望的环境中,人应该如何生存?

来源:文汇报|姚东敏 2025/4/15
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豹》:关于西西里的叹息与“晚期”风格

《豹》仿佛是一个秘密。其作者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既是兰佩杜萨亲王又是帕尔马公爵,一生辗转颠沛,仅凭一部长篇小说就获得了崇高的文学史地位,其小说本身谈不上扑朔迷离,却仅用几个片段就为读者渲染出一幅颇为辽阔的19世纪后半叶意大利贵族衰亡史,使读者在雕栏玉砌的新朱颜中感受历史的苍茫。因此,对这部小说的阅读和阐释,既是文学漫步,又是历史解密。

来源:文艺报|符晓20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