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田祥平:舌尖上的本主节

2025-07-17 18:48:22 听新闻

对普罗大众而言,节庆就意味着美食,节庆与美食之间存在着深厚而多元的联系,美食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情感的纽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汉民族是春节、傣族是泼水节,对大理白族人民而言绝对是本主节,本主节是祭祀本主神的宗教文化活动。“本主”意为"本境之主",是白族村寨的保护神,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本主神。本主可以是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英雄、自然神或动物神。本主神既有白族本土崇拜对象,也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文化元素,体现了白族"包容并蓄"的宗教观,本主节具有浓厚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

本主节无统一日期,各村寨根据本主诞辰或忌日自主选定,都是在农闲季节,多在农历正月到四月或冬季。到大理过春节,正好大理喜洲的本主节在农历正月初四,就在春节期间,受白族老乡之邀到他家过本主节。

对普罗大众而言,节庆就意味着美食,节庆与美食之间存在着深厚而多元的联系,美食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情感的纽带,本主节也不例外,既是多元宗教文化的博物志,更是一场穿越千年的舌尖旅行。

本主节的美食是从早到晚的连续飨宴。节前几天老乡就开始准备美食,节日当天清晨老乡家就杀了猪——“杀年猪”,猪头是要敬神的,供奉在举行隆重祭拜的本主庙里,剩下的部分才是人的。用有烤肉的早餐开启一天的舌尖之旅。

让我扩展美食边界的一道菜是从未体验过的料理——生食猪肉。在许多的地方生食过肉类,吃过生鱼片、马肉刺生、鹿肉剌生和鞑靼牛肉等。但这次是生食猪肉,在我的认知和我们的传统里,这是有“卫生和心理风险”的,此时有够“劲爆”的闪念。究竟是怎么个吃法?老乡看出我的疑惑,对我进行了餐前科普。必须是健康的、用传统方法喂养的“牙猪”才能成为生食猪肉的食材,牙猪就是被阉割了的猪。

清晨开始宰杀的猪,午饭享用时有最佳的口感,能吃到这道白族佳肴,一定是贵客。能生食的猪肉在猪身上的部位是非常讲究的,牙猪可以生食的部位一般是里脊肉、后腿肉和“不见天”,其中不见天是最好吃的部分,不见天指的是猪身上常年不见阳光隐蔽的部位,如:猪后腿内侧、腋下肉和腹股沟处,这些部位肉质极嫩,脂肪少。有些村子还要食用特别的猪内脏,如猪肝和猪腰等。

生猪肉切片,配上精心调制的蘸水就成了这道在我眼里劲爆的料理。我壮着胆子装着豪爽的样子,把一片切好的生猪肉沾上蘸水放入嘴里,入口后的那一刻,之前的担心和心理不适一扫而光,生猪肉片有嫩绵的口感,有些许原始本味肉香,质感鲜嫩的猪肉和蘸水的奇香交织在一起缓缓地在唇齿之间展开,溢香满口,像唤醒了舌尖上人类茹毛饮血时的记忆,真是人间美味。

白族先民有食猪肉的传统,而生食猪肉可能与白族先民游牧生产和祭祀活动有关。本主节还有一道半生食猪肉的重要料理——“生皮”。生皮不是完全生食,料理它用了一点火,生皮也是白族最古老的饮食习俗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左右南诏国时期,食生皮是白族本主节“杀年猪”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人家宰杀年猪后,用稻草或松毛烧猪皮,使表皮约为焦黄,肉质半熟,再切片或丝就蘸水食用,这道菜的蘸水是由梅子醋、辣椒、花椒、蒜末、芫荽和酱油等调制而成,酸辣开胃,既有鲜明的白族风味,又压制了猪肉的腥膻,平衡b生皮的油腻。生皮肉质细嫩,微有焦香,口感非常独特,这道菜吃的是新鲜和原味,至今仍是白族节庆、宴客的重要菜品。我有幸在白族老乡家本主节时吃到这道白族传统菜肴,真是倍感幸福。

了解一个地方,食物是最好的入口。因为食物是阳光、雨露、土地和文化的结晶,吃到当地的特色美食,可以从中感受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

责任编辑:何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