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丹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潮汕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传统资源,也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地方美术风貌。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陈少群《乡土记忆系列2》、魏军《乡村振兴狂欢曲》、蔡拥华《汕头开埠区》、林梓祺《古韵金蝉》等作品,以潮汕文化为母题,展现了地方艺术家对潮汕传统精神的挖掘与创新表达。本文以这些作品为观察对象,探讨地方文化在新时代的活态发展及其艺术转化路径。
一、潮汕文化底蕴与美术资源
潮汕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脉,积淀了丰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地域气质。潮剧、英歌舞、潮绣、木雕、陶瓷、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以及开放而坚韧的侨乡精神,为地方美术创作提供了丰沛资源。
乡村古厝的雕梁画栋,潮剧舞台的水袖云步,英歌舞的铿锵鼓点,乃至潮菜中的烟火气息,皆成为潮汕艺术家取之不尽的灵感母体。地方文化不仅为题材赋形,更深植于艺术家精神世界与创作语汇之中。
随着时代变迁,潮汕美术在延续传统文化肌理的同时,不断融入新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今日之潮汕美术,既坚守地方文化的深层价值,也积极回应时代创新的呼唤,展现出地方艺术活力与中华文化创造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二、全国美展中的潮汕图景
此届美展中,多件以潮汕文化为题材的作品亮相,呈现出地域风貌与艺术创新并重的图景。
陈少群的《乡土记忆系列2》以静物描绘方式,通过提梁水壶、瓷盆、绣花红布、残册与木雕花板等器物,唤起潮汕乡土生活的温度与记忆。作品整体暖调,构图饱满含蓄,细腻写实中寄寓对乡愁与文化根脉的深情凝望,展现了地方文化在静水深流中的沉淀力量。
顺着乡土精神的延伸,魏军的《乡村振兴狂欢曲》以欢快热烈的节庆场景,描绘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繁荣气象。作品色彩明快,以红、黄、橙为主调,构图密集生动,英歌舞、锣鼓表演与民间喜庆活动交织,充满节奏与律动。魏军在民间美术构成趣味与现代色彩感之间寻求平衡,强化了乡村文化的集体活力,使传统精神在新时代中焕发新生。
蔡拥华的《汕头开埠区》则以城市文化为切入,描绘小公园历史街区的英歌舞表演与市民活动。画面以淡赭色与氤氲气息营造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氛围,街区建筑沉稳,人物流动生动。蔡拥华结合水墨与现代构成语言,打破静态叙事,为地方历史空间注入鲜活气息,象征传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活态更新。
作为新生代代表的林梓祺,其作品《古韵金蝉》同样以静物式的画面构成,展现了对潮汕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重组。作品取材潮汕地方常见的工艺物件、生活器具与民俗符号,画面通过局部肌理的丰富处理与冷暖色块的交织组合,营造出兼具象征性与审美感的静物景观。标题“古韵金蝉”耐人寻味,“古韵”指向传统文化之美,“金蝉”寓意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脱胎换骨、焕发新生。林梓祺在对具体物象的细致描绘中,融入了当代构成意识,使地方文化的物质形态在艺术表达中获得新的生动性与现代感,体现了新一代艺术家对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通过这四位艺术家的创作,可以看到潮汕文化在新时代中的多元路径。从乡土物象到乡村节庆,从城市记忆到工艺意象,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地方文化的精神核心,也以当代表达方式展现了潮汕文化在时代变革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三、地方美术的文化自信与创新路径
潮汕美术的发展,深受地方文化土壤滋养,也在新时代不断探索更新自身的方式。地方美术不仅承载着文化记忆,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连接着传统与未来、地方与国家。
从陈少群的乡土物象,到魏军对乡村振兴精神的描绘,从蔡拥华的城市记忆复兴,到林梓祺对传统工艺元素的意象化重构,这批作品呈现了潮汕美术多样的表达路径与共通的文化精神:一方面,扎根地方,守护乡愁与集体记忆;另一方面,积极创新,以新的艺术语言回应时代变化,使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在新时代,地方美术不仅是风物记录,更是文化精神的提炼与传播。通过图像叙事、材料创新与形式探索,潮汕艺术家以实践诠释了总书记关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理念。他们的努力,不仅丰富了潮汕文化在全国美术语境中的表达,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提供了鲜活样本。
地方美术的活力,源于对文化身份的自觉认同与对时代精神的积极回应。正是这种植根乡土、面向未来的双重视野,使潮汕美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续地方精神,贡献独特力量,为文化强国建设增添了生动注脚。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生长,艺术的价值在于连接。潮汕美术扎根乡土,面向时代,探索地方文化的活态传承。全国美展中潮汕题材作品的亮相,展现了地方文化自信,回应了传统焕新与文化认同的时代期待。未来,潮汕美术将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不断拓展当代表达的广度与深度,绘就新时代更辽阔厚重的地方文化图景。
(作者单位:汕头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