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是江河安澜的根基,是生态文明的底色,更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密钥。
曾几何时,宁夏中南部是黄土的世界——旱风卷着稀疏草木,沟壑啃噬着破碎坡面,水土流失如顽疾,让土地贫瘠、民生困顿。那些年,贫困的印记,总与这片黄土地的伤痕重叠。
如今再望这片土地,早已换了人间。昔日黄土满坡的沟壑,如今叠翠流金;曾经荒芜的荒山秃岭,已成生机盎然的绿海。彭阳金鸡坪的花、西吉龙王坝的梯田、海原方堡的秋叶,都在诉说着从生态脆弱区到美丽乡村的蝶变。更有王洼小流域,在黄河流域率先点亮碳汇星火,让“绿”生“金”,反哺山河、惠及百姓。
一片片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的绿,是宁夏写给大地的诗,更是生态文明的生动注脚。
彭阳阳洼流域。
盛夏的彭阳,白阳镇阳洼流域像被打翻的翡翠匣子——层层梯田沿山岗铺展,如大地的指纹镌刻着岁月;密林中清风穿叶,捎来草木的清香;山脚下,农家乐的炊烟与遗落山间的水坝相映,勾勒出一幅“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画卷。谁能想到,这片让人流连忘返的“绿色氧吧”,曾是“山是和尚头、缺水贵如油”的景象?
“过去种坡地,下点雨就眼睁睁看着土和肥往沟里跑,一亩地收不了百斤粮。”彭阳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副站长杨晓彤指着眼前的梯田,指尖划过的山坡,藏着几代人的奋斗史。1983年,全县林木覆盖率仅3%,3万亩耕地全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78元,农民叫苦:“一年忙到头,肚子都填不饱”。
改变,从一把铁锹、一棵树苗开始。“开春就上山,背着干粮干到天黑,10多万人一锹一锹整地,一棵一棵栽树。”彭阳县水土保持工作站晁永福的话语里,藏着彭阳人40多年的执着。他们摸索出“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技术,让树苗成活率大幅提升;更创造出“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治理模式——山顶封山育林固土,山腰修梯田种庄稼,沟谷建坝拦泥沙,硬是把“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如今,彭阳的山变绿了:林地保存面积达174.17万亩,森林覆盖率跃升至21.27%,成为宁夏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区之一;地变肥了:93万亩水平梯田年产粮食比治理前增产7600万公斤,农民人均因水土保持增收2525元;景变美了:层层梯田入选“宁夏二十一景”,被称作“中国最美旱作梯田”,获得“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等荣誉。
彭阳金鸡坪梯田。
更让人欣喜的是,这抹“绿”还变成了“金”。2024年9月12日,彭阳县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签约仪式上,3.6万吨碳汇以111.6万元成交——这笔钱,将继续投入生态修复。消息经央视新闻等40多家媒体报道后,越来越多人知道:彭阳的好风光,能换来真金白银。
在白阳镇中庄村,村民马玲花刚从股份经济合作社领完工钱,脸上笑开了花:“以前守着荒山愁吃穿,现在环境好了,在合作社务工一天挣100多元,家里的几亩梯田种上红梅杏,一年又多几千块。”像马玲花这样吃上“生态饭”的村民还有很多。有人开起农家乐,游客来了住窑洞、品荞面饸饹;有人搞起林下种植,在核桃树下种药材;还有人当起护林员,守护绿色也挣到工资。
如今的彭阳,既是“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也是“最美中国生态旅游城市”。游客来此,既能赏梯田叠翠、听松涛阵阵,也能体验农耕乐趣、尝特色美食。“显山露水、建设生态、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多赢,正在这片土地上生动上演。
站在新起点,彭阳人没停下脚步。他们正探索“水保+”新模式,让水土保持与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要让好风光一直美下去,让好日子越过越红火。”晁永福望着远处的青山,眼里满是期待。
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从穷山恶水到金山银山,彭阳用40多年的实践证明:守护好风光,就能换来好日子。(宁夏日报记者 裴云云 文/图)
记者手记:
这是一场代代接力的 “护绿长跑”
站在彭阳县白阳镇阳洼流域,手掌抚过田埂上密密的山桃叶。自治区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马德仁的话在耳边回响:“这漫山遍野的绿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时光里,宁夏人民持之以恒、薪火相传,一锹一镐‘刨’出来的。”
初见黄土高原时,总被它的“脆弱”震撼。当地技术员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捧土:“这土要形成1厘米,得百十年;一场暴雨冲没了,只要几小时。”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中南部沟壑纵横,当地村民守着坡地“看天吃饭”,汛期一来,土随水走,每年将1亿吨泥沙带入黄河。可如今再看,彭阳县金鸡坪的山花漫过梯田,西吉县龙王坝的风裹着草木香,王洼小流域的碳汇交易让“绿”变成真金白银反哺村落。这蝶变,哪来的捷径?不过是“久久为功”四个字——老辈人修淤地坝挡泥沙,年轻人搞生态种植,科研人员蹲点测水保数据,薪火相传,才让黄土坡慢慢换上了绿衣裳。
土壤是不可再生资源,形成很慢,但损失很快。水土流失治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今站在新起点,宁夏的“护绿”路有了新方向。马德仁告诉记者,未来要搞“整流域一体化治理”,清水河、苦水河这些重点区域要啃下来;还要给水土保持“加科技”,用更精准的技术算固碳、保肥力;更要探索“生态变现”,让绿水青山能持续“生金”。
车过龙王坝,漫山的绿正顺着沟壑延伸。水土保持从来不是“一夜花开”的浪漫,而是用时光换青山,用坚守换未来的担当。这场“护绿长跑”,宁夏人还在继续,而这跑出来的,不仅是满目苍翠,更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