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衡水博物馆社会实践感想(五)


科技传承中华文化

886班 陈雨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衡水博物馆,不仅是座文化殿堂,更是一部中华文明的记忆之书。含蕴河湖钟灵毓秀,汇聚于年天宝物华,彰显儒乡古意雅韵。

浏览历史光影 ,追寻先人足迹。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墨绿色圆鼎,有史记载:“大禹治水,划分天下为九州,冀为九州之首,铸鼎以纪之”。可见冀在历史上地位之高,序厅墙壁上刻有沙岩浮雕,记载了32位来自古冀州的历史名人,真是“大儒之乡,英才辈出”。进入展厅,每一件文物搭配不断变焕的灯光,展现出中华文化魅力。壁画等大型文物采用感应式智能屏,不仅放大了文物,更精致细化了每一处细节。全馆使用数字化展览方式,使文物真正“动起来,活起来”,让游客仿佛穿越千年与历史对话。不论是经历“灭佛”时期已残缺的汉白玉菩萨,还是精美绝伦的镇馆之宝邢窑白釉皮囊式壶;不论是两汉出土的陪葬墓,还是明清时皇室上乘的壁画,都将历史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与历史面对面,与古人心连心。

每一次驻足,都是千年的文化传承;每一次凝视,都是与先人的心灵交流。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从未断过。读懂历史,珍惜当下,古时,有大禹治水,仓颉造字;现在,山河换新颜,富强的祖国,先进的科技,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传承中华文化。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古人用双手修筑万里长城,今日,十里长安街,繁华如斯。吾辈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愿以奋斗青春,用科技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寻宝之旅·衡水博物馆

874班 关雅文

秋日微寒,风和日丽,就在这样怡人的天气中,我们来到了衡水博物馆,踏上了此次的“寻宝之旅”。

衡水博物馆是衡水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同时也是泱泱几千年文化的精粹所在,在这五千五百平土地的八个展馆中就凝聚着干年的岁月。

步入展厅,陈列在序厅的就是大禹时代的青铜鼎。“大禹治水后,划分天下为九州,冀为九州之首,铸鼎以纪之”,而这尊青铜鼎即冀州鼎是九鼎之中唯一一个圆鼎,其余为方鼎,其厚重,体型之大更能突出“九州之首”的地位。

在鼎之后 则有一面沙岩浮雕,在这上面雕刻着从古到今的才三十二位代表性的历史名人。在这上面就有儒学三圣之一“董仲舒”,孔子三十二代孔孙“孔颖达”,更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兰陵王“高长恭”,还有两位帝后“冯大后”“窦太后”。

一座座展厅,陈列着一件件文物。当然,在这之中必不可缺少我们这次所寻的宝藏“邢窑白釉剔花凤首皮囊式壶”,精美的工艺,让我看到了古时工匠每下去一笔的专心致志;反映时代的释釉色,让我看到了它所经历的千秋万代;独特的造型,更让我感受到唐朝的繁荣和民族的大交融。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衡水名片”的主要标志物,衡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的它,向我展示着它最美的一面,最古朴的魅力!

这一座座展厅,向我们展示了三个繁盛时代,第一个两汉时期,第二个南北朝时期,还有第三个清未明初,在这八个展厅之中还让我感受到了衡水的“红色魅力”、“文化魅力”、“青春魅力”、“人文魅力”、“水城魅力”、“精神魅力”、“时代魅力”。

衡水宝地,人杰地灵,明清进士数不胜数,个个都是金榜题名。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衡水人,作为一个昂扬向上的二中人,我再次由衷的祝福,祝福所有二中学子都能在这教育事业自古发达,能人志士数不胜数的衡水宝地金榜题名、再创二中佳话!

走出博物馆,看了看秋日的暖阳,感受着刚才那一幕幕的历史对话,更激发了我对时代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向往。寻宝之旅,自此结束,而下一站正在悄然开始,快跟上我的步伐,一起去探秘吧!